寶寶尿床的三個階段
寶寶尿床父母不用擔心,它其實是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1-1歲半以前),隨天性,想尿就尿。
1歲半以前的寶寶身心發(fā)育有限,尿床和尿褲子無法避免。所以家長盡量隨孩子天性,讓他們想尿就尿,想拉就拉,不必過于著急訓練孩子上廁所,因為過早訓練可能會造成寶寶的心理負擔,使親子間關(guān)系變緊張。不過,在寶寶還沒有學會理解排便前,家長看到他們尿濕或排便弄臟褲子,就應(yīng)有意識地告訴他:"寶寶尿了"、"寶寶大便了",以培養(yǎng)其理解能力。
第二階段(1歲半-3歲),進行行為指導。
寶寶長到1歲半以后,一般都能靈活坐、站、行走、蹲、起了,這說明他們的肌肉神經(jīng)已有了一定的發(fā)育。從生理上看,他們開始能夠控制便便或尿液的"存"與"放";從心理上看,寶寶也能聽懂大人的指示,了解去廁所是什么意思。因此,此時應(yīng)該有意識地開始對寶寶進行上廁所的訓練。
家長要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寶寶在游戲時突然不動了,或在活動中突然用手摸著腹部、出現(xiàn)哭鬧等情況,就說明可能是有了尿意。這時,家長可以把寶寶帶到廁所,指著便盆問他:"是不是要尿尿呀?"如果寶寶點頭,家長便可以教孩子脫下褲子,蹲下自己解決。如果寶寶順利完成排便,要給他鼓勵和稱贊;如果寶寶一時沒控制住,弄臟褲子,家長也不要大聲責備,以免讓他們產(chǎn)生挫折感。若是寶寶有了尿意,又一時排不出來,家長可以試著打開水龍頭或口頭發(fā)出"噓噓"的聲音,用這種輔助效果幫孩子排尿。
1-3歲的孩子,由于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有限,一般以行為教育為主,即以示范性動作讓寶寶模仿。比如大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上廁所,讓孩子學著模仿。家長在發(fā)現(xiàn)孩子尿濕褲子后,不要立即給他換,因為這很容易給孩子一種誤導,以為解決排便的辦法就是這樣。應(yīng)該把孩子帶到便盆前,指著便盆告訴他要怎樣解決。
一般來說,3歲前的孩子尿床很正常,所以這段時間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盡量避免弄濕床鋪,但不能刻意要求他們不尿床。比如,睡覺前,不要讓寶寶喝大量的水或吃過多的水果;夜里固定給寶寶把1-2次尿。如果用尿不濕,則要按固定時間看一下尿不濕的情況。
第三階段(3歲以后):讓孩子慢慢克服尿床。
孩子3歲后,家長可以每次把把尿的時間從原來固定的時間點逐步往后延,先半小時,再1個小時、2個小時。這樣能夠慢慢鍛煉寶寶膀胱的儲尿能力,使他們逐步改變,直到天亮才會下床排尿為止。
-
藍光最傷寶寶眼睛天氣冷了,許多媽媽在給寶寶洗澡時會打開浴霸。但近日一則新聞,讓所有人大吃一驚:陜西一個寶寶在浴霸下洗澡2個月后,竟然失明
-
新生兒腹瀉怎么辦新生兒腹瀉怎么辦?新生兒腹瀉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腸胃道疾病,又稱新生兒消化不良及新生兒腸炎。
-
安撫哭泣嬰兒試試10個小妙招面對哭起來沒完沒了的小寶寶,新手媽媽們常常手足無措,不妨試一試下面這些方法,或許會有幫助哦。
-
新生兒的眼睛為什么怕光新生兒出生時要經(jīng)過母體陰道,母體陰道內(nèi)的分泌物會浸入新生兒的眼睛里,如果陰道分泌物中有細菌,就可導致新生兒的眼睛患玻王女
-
新生兒皮膚護理的兩大誤區(qū)在新生兒護理當中,最容易出現(xiàn)誤區(qū)的就是新生兒皮膚護理。在新生兒皮膚護理中,爸爸媽媽不能一味的根據(jù)傳統(tǒng)思維,需要按照孩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