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警惕病從臍入致敗血癥
俗話說,母子一脈相通,血肉相連。確實如此,這靠的是一條臍帶。對此專家說,新生兒警惕,病從臍入,導致各種疾病的發(fā)生,例如致敗血癥。
受精卵在母體內孕育280天長成一個3公斤上下重的胎兒,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就是通過臍帶來傳輸?shù)摹T袐D子宮內的胎盤通過臍帶連結著胎兒的臍部,營養(yǎng)物質的輸入及代謝產物的排出都是通過臍動脈和臍靜脈的轉運,細細長長的臍帶連結著兩條生命。10月懷胎一朝分娩,新生兒一落地,“哇”的一聲哭宣告“我來了”,醫(yī)生馬上為其斷臍處理,新生命脫離母體,從此漫漫人生路上又增添了一副小小的足跡。
新生兒臍部感染易發(fā)生敗血癥可致死
別小看臍部,若接生時消毒不嚴格,或家長護理時不注意,就會引起臍部發(fā)炎、出血、滲出、有膿液、臍輪紅腫等。若有上述癥狀出現(xiàn),尤其是臍輪紅腫,有膿性分泌物,那就是臍炎,應及時去醫(yī)院就診。這是因為臍帶結扎后留有臍血管斷口,由于臍部感染時有細菌繁殖,細菌及其毒素很快就進入臍血管的斷口處并進入血循環(huán)引起菌血癥。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均缺乏,有可能很快地由菌血癥發(fā)展為敗血癥甚至膿毒血癥。更為嚴重的是,由于新生兒血腦屏障功能差,約有30%~50%的敗血癥患兒合并化膿性腦膜炎,病勢兇險,死亡率高,幸存者也常有合并癥,如硬腦膜下積液、低鈉綜合征、失明、失聰、癲癇或癡呆等。
新生兒一旦患敗血癥,臨床癥狀極不典型,不像成人那樣有高熱,而是表現(xiàn)為少吃、少哭、少動或不吃、不哭、不動、黃疸加深,缺乏醫(yī)學知識的母親往往沒有引起警覺。有一位母親,孩子出生8天,吃奶很少,皮膚黃疸很深,不發(fā)熱,不大哭也不大動,她還以為寶寶很乖,沒有在意。過了3天,看看孩子皮膚越來越黃才著急了,抱來看病。醫(yī)生問過病史要體檢時,發(fā)現(xiàn)這孩子面色蒼白,全身冰涼,心跳、呼吸均已停止了,而母親還不知道。面對如此情景,年輕的母親悲痛欲絕,呼天搶地的大哭。
創(chuàng)造潔凈壞境 遠離新生兒敗血癥
醫(yī)生提醒家長,正因為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癥狀很不典型,后果又十分嚴重,所以要努力做好預防工作。新生兒敗血癥除了產后臍部及皮膚感染外,在產前及產時都可由于細菌侵入而發(fā)病,因此孕婦在產前要防治感染性疾病,加強圍產期保健,分娩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有些孕婦突然分娩(急產),由于消毒措施跟不上,很可能引起新生兒產時感染,因此對新生兒要預防性的用抗生素并嚴密觀察。
順便提一下,新生兒口腔內的上腭(俗稱天花板)中線兩旁及牙齦上有黃白色小點稱為“上皮珠”,俗稱“馬牙”,系上皮細胞堆積。另外在口腔兩側頰部有脂肪墊隆起,對吸奶有利,稱“吸奶墊”,俗稱“螳螂嘴”,兩者均為生理現(xiàn)象。但有些家長認為“馬牙”、“螳螂嘴”太可怕了,就用針去挑,由于新生兒口腔黏膜柔嫩,挑破處細菌就乘虛而入,也可發(fā)展為敗血癥。
為了防止臍部感染,新生兒出院后,醫(yī)院給帶回稀碘酒、龍膽紫、雙氧水及消毒棉球等。母親可用上藥給嬰兒臍部消毒。同時尿布要勤換消毒,尿布不要覆蓋在臍部,以免厭氧菌生長繁殖。預防臍炎,最好能為小兒創(chuàng)造一個潔凈的、近乎無菌的環(huán)境,母嬰最好采用抗菌系列產品,如抗菌織物制成的床上用品、內褲、毛巾及嬰兒尿布等。
-
新生兒出生后多久黃疸會退?新媽媽都想知道!現(xiàn)在出生的小朋友都會有出現(xiàn)黃疸的表現(xiàn)?什么是黃疸?應該如何區(qū)分呢?
-
新生兒喂養(yǎng)與護理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體溫調節(jié)功能較差,因而易感染,護理起來必須細心、科學、合理。
-
寶寶夏季長痱子,這幾招可緩解!痱子是夏天最多見的皮膚急性炎癥。
-
小孩腳臭怎么辦 種方法有效去除腳臭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不習慣性的去給寶寶用一些溫水去洗腳之類的,而且很多小寶寶經常跑來跑去的,會導致寶寶的腳丫子會
-
玩具在精不在多 選這4樣就夠了其實對于我們的寶寶來說,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應該如何培養(yǎng)我們的寶寶的智力,幫助我們的寶寶智力發(fā)展的更加的完美,才是最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