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前教育不要全丟給母親
教育孩子應該是父母雙方共同的責任,不止母親父親也應該對孩子的教育負起責任來。有的父母以工作心等為理由,在孩子3歲以前全部把教育孩子推給了孩子的母親,其實這是錯誤的做法。父愛對于孩子的早期啟蒙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出生后接觸的第一個社會是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是他的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天才常由父親一手造就”這句話雖然說的絕對了點,但從父母的心理差異和育兒特點看,是有一定道理的。無論男孩女孩,3歲前都是靠母親在成長。但是過了3歲,男孩的養(yǎng)育就要慢慢向父親傾斜。
然而在孩子3歲以前,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角色是不容忽視的。父親對孩子“愛”的價值觀的確認、個性的均衡發(fā)展以及身份的確認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2歲前孩子需要對愛確認
很多父親覺得自己毛手毛腳,不細心也沒有耐心所以對3歲以前的寶寶接觸比較少,甚至認為3歲前的教育完全是媽媽的事情。專家指出,這是目前絕大多數(shù)年輕的爸爸認識的誤區(qū)。
2歲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孩子通過對外界信息的收集判斷個人的存在價值,以及他是否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如果他在與父母生活的過程中不斷的確認“我是可愛的”,他的任何需要幫助和關注的時候都能得到積極的回應,同時確認“我是有價值的”,“爸爸媽媽很愛我,我可以愛自己,也可以愛別人”。在這個“安全感”建立的過程中,如果父母雙方或者其中的一方給孩子的反饋是不積極的,漫不經(jīng)心的,那么孩子收集到的信息會是“我不重要,我沒有價值,爸爸媽媽不愛我,我一無是處是討人嫌的”,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孩子“沒有自信心,很難相信周圍的人”。
對此,專家指出,孩子的“對愛的確認”以及“安全感”是來自父母雙方的,如果孩子“對愛的確認”只從母親那里來,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也很難完全。因此在孩子3歲之前,同樣需要父親的關注和積極的參與養(yǎng)育。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fā)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fā)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fā)育當中,動作發(fā)育是早期的表現(xiàn)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jīng)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