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潘今年25歲,初產(chǎn)產(chǎn)后兩個月,惡露已凈。右乳房腫脹、痛,乳汁排泄不暢已3天,前一天晚上起有發(fā)熱(體溫38.2℃)、頭痛等癥狀,第二天來就診。經(jīng)過檢查,她右乳外上象限結塊明顯,邊界欠清,壓痛,皮溫略高,皮色微紅。查白細胞10.2×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7%,淋巴細胞百分比22%。苔薄黃,舌紅,脈弦數(shù)。
急性乳腺炎
根據(jù)小潘的病情,治療應以疏肝清熱、通乳消腫為主,方用瓜蔞牛蒡湯加減。熟牛蒡9克,生山梔9克,銀花12克,連翹12克,全瓜蔞30克,蒲公英30克,穿山甲9克。一日2劑,分4次服。
同時配合外治法: ①乳房按摩:按摩前先做熱敷,再在患側乳房涂上少許潤滑油,先輕拿提拉乳頭及乳暈部,繼用五指指腹由乳房四周順著乳絡輕輕向乳頭方向揉、推、擠、抓按摩,但不宜用力擠壓或旋轉按壓。如此反復使宿乳排出,直至結塊消失、乳房松軟。一日1次。②外敷藥:玉露散用水調敷患處。一日2次。
三天后各種癥狀均消除。
分析 急性乳腺炎是在乳汁瘀積的基礎上,細菌通過乳頭進入乳房引起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性疾病。中醫(yī)稱之為“乳癰”。多見于哺乳期婦女,尤以初產(chǎn)婦多見。臨床以乳房脹痛、結塊,繼之紅腫熱痛,伴有惡寒發(fā)熱等全身癥狀為特征。中醫(yī)認為,急性乳腺炎總因肝郁胃熱,或夾風熱毒邪侵襲,引起乳汁瘀積、排乳不暢、乳絡閉阻而成。治療上以疏肝清熱、通乳消腫為主,再配合乳房按摩、外敷玉露散,內外相輔,能通郁結之氣,消瘀結之腫,達到理氣散結、宣通乳絡、泄熱消腫、以通為用的目的,可避免成膿之苦。若處理不當或延誤時機極易形成膿腫。
慢性乳腺炎
[典型病例]小趙今年28歲,初產(chǎn)產(chǎn)后三個月,右乳房結塊疼痛已5周。5周前患者自覺右乳房外上方脹痛,開始時未加注意,5天后結塊、疼痛明顯,伴有發(fā)熱,經(jīng)靜脈點滴青霉素和清熱解毒中藥內服,雖未化膿,但結塊仍然不消。經(jīng)過檢查,她的右乳房外上方有一約3×3厘米腫塊,結塊僵硬,按之略感疼痛,無波動感,皮色不紅。實驗室檢查:白細胞5.6×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2%,淋巴細胞百分比25%。B超示:腫塊邊界欠清,內部回聲增粗增強,光點分布不均。苔薄膩微黃,舌淡紅,脈弦。
根據(jù)小趙的病情,治療應以清解余毒、化淤散結為主。處方銀花12克,連翹12克,全瓜蔞30克,蒲公英30克,乳香9克,沒藥9克,穿山甲9克,當歸9克,夏枯草15克,僵蠶9克,牡蠣30克。一日1劑,分2次服。
以上方加減治療一個月,結塊全消。
分析 慢性遷延性乳腺炎大多是由于急性期過用清熱解毒藥或大劑量使用抗生素后,熱毒雖退,結塊雖有縮小,疼痛輕微,但余邪未凈,致氣血凝滯、痰瘀凝結,形成僵塊,既不消散,亦不化膿。西醫(yī)大多采取局部熱敷和手術切除,療效較差,患者不易接受。中醫(yī)藥治療有其明顯優(yōu)勢。我們采用清解余毒、化瘀散結方法,取得了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