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小兒麻痹癥會有什么癥狀
對于小兒麻痹癥的疾病,很多人還是比較熟悉的,此病的發(fā)病很急,很多的家長都措手不及,如果沒有及時的治療,會導致癱瘓。那么小兒麻痹癥主要有哪些臨床癥狀呢?下面為您詳細的介紹。
本病潛伏期為5~14天,臨床上可分為多種類型:①隱性感染。②頓挫型。③無癱瘓型。④癱瘓型。
1.前驅期
主要癥狀為發(fā)熱、食欲不振、多汗、煩躁和全身感覺過敏。亦可見惡心、嘔吐、頭痛、咽喉痛、便秘、彌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滲出物、腹瀉等,持續(xù)1-4天。若病情不發(fā)展,即為頓挫型。
2.癱瘓前期
前驅期癥狀消失后1~6天,體溫再次上升,頭痛、惡心、嘔吐嚴重,皮膚發(fā)紅、有短暫膀胱括約肌障礙,頸后肌群、軀干及肢體強直灼痛,常有便秘。體檢可見:①三角架征:即患者坐起時需用兩手后撐在床上如三角架,以支持體位。②吻膝試驗陽性,即患者坐起、彎頸時唇不能接觸膝部。③出現頭下垂征,即將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軀干時,正常者頭與軀干平行。如病情到此為止,3~5天后熱退,即為無癱瘓型,如病情繼續(xù)發(fā)展,則常在癱瘓前12~24小時出現腱反射改變,最初是淺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發(fā)現反射改變有重要臨床診斷價值。
3.癱瘓期
自癱瘓前期的第3、4天開始,大多在體溫開始下降時出現癱瘓,并逐漸加重,當體溫退至正常后,癱瘓停止發(fā)展,無感覺障礙?煞忠韵聨仔停
(1)脊髓型 此型最為常見。表現為弛緩性癱瘓,不對稱,腱反射消失,肌張力減退,下肢及大肌群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也可僅出現單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癱瘓,如累及頸背肌、膈肌、肋間肌時,則出現梳頭及坐起困難、呼吸運動障礙、矛盾呼吸等表現。
(2)延髓型 又稱球型,系顱神經的運動神經核和延髓的呼吸、循環(huán)中樞被侵犯所致。此型占癱瘓型的5%-10%,呼吸中樞受損時出現呼吸不規(guī)則,呼吸暫停。血管運動中樞受損時可有血壓和脈率的變化,兩者均為致命性病變。顱神經受損時則出現相應的神經麻痹癥狀和體征,以面神經及第X對顱神經損傷多見。
(3)腦型 此型少見。表現為高熱、煩躁不安、驚厥或嗜睡昏迷,有上運動神經元痙攣性癱瘓表現。
(4)混合型 以上幾型同時存在的表現。
4.恢復期
癱瘓從肢體遠端開始恢復,持續(xù)數周至數月,一般病例8個月內可完全恢復,嚴重者需6-18月或更長時間。
5.后遺癥期
嚴重者受累肌肉出現萎縮,神經功能不能恢復,造成受累肢體畸形。
小兒麻痹癥的治療。
治療原則是減輕恐懼,減少骨骼畸形,預防及處理合并癥,康復治療。
1.臥床休息
病人臥床持續(xù)至熱退1周,以后避免體力活動至少2周。臥床時使用踏腳板使腳和小腿有一正確角度,以利于功能恢復。
2.對癥治療
可使用退熱鎮(zhèn)痛劑、鎮(zhèn)靜劑緩解全身肌肉痙攣、不適和疼痛。每2~4小時濕熱敷一次,每次15-30分鐘;熱水浴亦有良效,特別對年幼兒童,與鎮(zhèn)痛藥合用有協(xié)同作用;輕微被動運動可避免畸形發(fā)生。
3.癱瘓期
(1)正確的姿勢 患者臥床時身體應成一直線,膝部稍彎曲,髖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關節(jié)成90°。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動和被動鍛煉,以避免骨骼畸形。
(2)適當的營養(yǎng) 應給予營養(yǎng)豐富的飲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環(huán)境溫度過高或熱敷引起出汗,則應補充鈉鹽。厭食時可用胃管保證食物和水分攝入。
(3)藥物治療 促進神經傳導功能藥物如地巴唑。
關于小兒麻痹癥的一些臨床癥狀,上面的文章里已經介紹的很清楚了,對于這些癥狀,我們一定不要忽視了,此病嚴重的會導致孩子的骨骼和肌肉萎縮,甚至癱瘓,因此在生活中家長要多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
-
小兒驚厥有哪些前期癥狀任何疾病在前期都是有癥狀出現的,大家只有了解這種疾病的前期癥狀,才可以及時發(fā)現及時的治療,而對于小兒驚厥這種疾病也是如此
-
小兒哮喘的引起原因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小兒哮喘是一種很常見的呼吸道疾病,這種疾病高發(fā)于身體免疫力差抵抗力差的患兒,而且這種疾病也是一種慢性疾病,治療
-
小兒哮喘有什么主要癥狀對于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飲食也在有所提高,但是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確實有所下降,因此很多孩子也會患上小兒哮喘這種疾病,這種
-
小兒驚厥的引起原因是什么雖然小兒驚厥是生活中一種很常見的小兒疾病,這種疾病發(fā)生以后,也確實給不少孩子帶來很大的身體傷害,但是生活中很多的新爸爸媽
-
小兒驚厥是會引起哪些的并發(fā)癥小兒驚厥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這種疾病近年來在生活中發(fā)病率也是很高的,這種疾病發(fā)生以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還會引起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