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类精品免费观看|高清无码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好爽|成人手机在线播放|国产精品爽爽久久久久|久久蜜桃福利观看|欧美盗摄αv一区|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电影|亚洲第一社区在线观看韩国|怡红院怡春院美国|日韩做a爰片久久毛片A片小说

當前位置:老人頻道 > 老年新聞

E-mail寄來9旬生物專家的“網(wǎng)蟲”新生活

E-mail寄來9旬生物專家的“網(wǎng)蟲”新生活

這是一次特殊的采訪,采訪對象今年已經(jīng)92歲,采訪方式前所未有——記者用E-mail發(fā)出一個個問題,對方將“答案”從網(wǎng)上傳給記者。昨日上午,記者來到衛(wèi)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走進陳廷祚老人家,與他面對面地開始了這場特殊的采訪。陳廷祚坐在客廳中央的一張沙發(fā)上,他手握鼠標,敲擊鍵盤的動作嫻熟而從容。



  一封封E-mail,勾勒出陳廷祚90余年的人生軌跡。他是著名微生物學家,一生獻給了祖國的生物科研事業(yè),他曾主持破解了1958年溫江特大瘟疫的病原體,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他在90歲那年學會了電腦,彌補了聽力喪失和不能去圖書館的痛苦。他現(xiàn)在每天上網(wǎng)長達十個小時,兒女們戲稱他是中國最老的“網(wǎng)蟲”。他用顫抖的雙手敲打著鍵盤,一個字一個字地書寫著人生。



  一個人留學丹麥



  新中國成立后回國搞研究



  上午10時,陳廷祚打開電腦,采訪開始了。他坐在沙發(fā)上,腰板卻挺得直直的,打字全靠左手和右手的食拇指。陳廷祚的女兒說,“我們家里有3臺電腦,主要是為了與父親交流。”10分鐘后,記者收到了第一封E-mail。



  1917年10月,陳廷祚出生于江蘇鹽城上岡鎮(zhèn)。務(wù)農(nóng)的母親雖然大字不識一個,但卻竭力勸導陳父,同意了陳廷祚到蘇州考高中。1934年,一個鄉(xiāng)鎮(zhèn)娃開始在江南名城求學,他大開眼界之余,立志追求永無止境的理想。3年后,陳廷祚考上了國立上海醫(yī)學院。



  1946年,在學業(yè)上一帆風順的陳廷祚參加全國留學生考試,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國際上頗負盛名的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專習微生物學和生物制品制造和檢定。在丹麥,他萌發(fā)出一個想法——不讀學位,留在血清研究所學習生產(chǎn)技術(shù),從頭由培養(yǎng)基制造做起,兼做臨床化驗等多項工作,他無所不學,希望成為能應付各種需要的一位通才,日后回國投身生物制品的研究。



  新中國成立后,陳廷祚應邀回國,到了大連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



  在大連的科研生涯中,陳廷祚的多項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認可。在抗美援朝期間,為滿足前方部隊的急需,陳廷祚兼管大量抗霉素濃縮提純并制作為成品的工作,與此同時,為抵抗美國對進口物質(zhì)的海上封鎖,他還研制成功塞茲式除菌過濾板,及時完成了抗霉素生產(chǎn)任務(wù)。



  在大連生活8年之后,陳廷祚遷到成都,因“反右運動”的牽連,他不再管行政事務(wù)工作,只專心從事研究和指導有關(guān)鉤端螺旋體、傷寒桿菌、變形鏈球菌和破傷風桿菌霉素類霉素等方面的研究,先后獲得衛(wèi)生部多個獎項。



  一生獻給了科研



  破解溫江特大瘟疫“密碼”



  第二封E-mail,講的是在老人記憶最深處的那場瘟疫。






  1958年,夏收期間。溫江地區(qū)的農(nóng)村暴發(fā)了一次史無前例、原因不明的特大瘟疫。在一夜間,集體下田收割稻草的青壯年突然病倒,高燒咳嗽,致肺大出血死亡。到8月中旬,疫情發(fā)展到了高峰,但對這場疫病的病原學探索仍然不明。



  在危急時刻,陳廷祚道出了他對這次疫病病原學的見解:“可借鑒1954-1955年英軍在馬來西亞叢林中作戰(zhàn)時所經(jīng)歷的類似病癥,如兩地患者有共同的流行病學特征,大批患者僅限于黃疸,應當考慮為鉤端螺旋體病”。



  8月15日,他提出看法的第二天,研究所領(lǐng)導派人送來疫區(qū)12例患者的全血樣本,要求盡快進行檢驗,找出病原。陳廷祚頂著各方壓力,在8月16日第一次獲得了陽性血清學實驗結(jié)果,緊接著又在8月27日和9月3日分明獲得了動物接種實驗和直接培養(yǎng)實驗的陽性結(jié)果。9月3日,經(jīng)同行評議討論并由領(lǐng)導作出決定,確認了這次疫情是鉤體病引發(fā)的特大流行,并最終找到了有效的防控措施,挽救了大批患病農(nóng)民的生命。



  之后,這起典型案例被載入了中國醫(yī)學史冊。但這并不是陳廷祚生物研究生涯的終點。他將一生獻給了生物研究,在1984年,陳廷祚研制成功凍干綠膿桿菌免疫血漿,為防治燒傷綠膿桿菌感染提供了有效手段,獲得1984年衛(wèi)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9年研制成功綠膿桿菌20型國際分型血清;1989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2年,陳廷祚離休了,但他學習和研究的腳步并沒有停下。陳廷祚90歲的時候,身體已經(jīng)不允許他繼續(xù)搞研究了,他在這一年發(fā)表了最后一篇學術(shù)論文。



  一輩子熱愛讀書



  鼓勵子女走出家門去求學



  一輩子熱愛讀書的陳廷祚說,書是他最好的朋友,無論什么時候都陪伴著他。三女兒陳建源跟父親在一起生活的時間最長,哥哥姐姐都下鄉(xiāng)了那會兒,她陪在父親的身邊。她記得很清楚,家里總少不了兩本書,一本是《Nature》,一本是《Science》。后來她才知道,這兩本書都是美國最頂尖的學術(shù)期刊,父親從所里的圖書館借來仔細翻閱,一期不落。每次進城,父親總是要去春熙路的一家外文書店。那時候只能憑工作證進店買書,父親就總是讓她在外面等著。



  陳廷祚自己愛讀書,也時常教育下一代要認真讀書。“文革”時期,看見孩子們都讀不成書,無所事事,他心急如焚。女兒陳建源說,“他那時候從圖書館借些醫(yī)學書回來給我看,但都是些內(nèi)科學什么的,我怎么看得懂嘛,現(xiàn)在想起來,他可能也是太著急了。”



  在父親的鼓勵下,陳建源參加了1978年的高考,考上了西南師范大學,重新踏上了求學之路,那一年她已經(jīng)25歲。大兒子陳建中在西昌當了9年的知青后,被川師破格錄取,畢業(yè)后留校當了老師,后來又先后去了陜西師范大學和大連外國語大學任教。“父親和別人不一樣,他不會把我們留在身邊,而是鼓勵我們走出家門,這樣才能見多識廣。”陳建源說。



  隨著改革開放,陳老的孩子們在他的教育和鼓勵下,不僅走出了家門,還走出了國門。現(xiàn)在老人的二女兒在美國定居,三女兒生活在北京,第三代的4個孫輩全都在美國求學、工作。大女兒陳建華說:“父親經(jīng)常給我們講他留學的故事,他說在國外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年輕人還是應該出去看看。在他的影響下,孫子們都去美國求學了,這在我們所的院里還真不多見”。



  一次病后學上網(wǎng)



  電腦上敲出24萬字書稿



  因為愛看書,晚年的陳廷祚“被迫”學會了上網(wǎng)。



  陳建源告訴記者,一次中風以后,老人握筆困難,根本不能用鋼筆寫字。在美國定居的二姐帶回了一臺電腦給他。一開始,老人并不能接受這個新玩意兒,推脫說自己學不會,電腦在家一擱就是兩三年。



  2007年,陳建源從北京回到成都,她決定教父親使用電腦。她先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把父親常看的期刊雜志全部找到,然后拿給父親看,并給他做思想工作:“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能跑圖書館借書了,對于愛書如命的你,互聯(lián)網(wǎng)就是最方便快捷的。”看到自己心愛的書本能在網(wǎng)上輕易找到,老人動心了,他決定跟著女兒學電腦。



  萬事開頭難,加之陳廷祚耳朵聽不見,學習就更加艱難。他聽不見電腦運行的聲音,也聽不見電腦的提示音,和女兒也只能用紙筆交流。但憑著自己的毅力,老人最終還是克服了一系列困難,學會了使用電腦。



  打字,對年輕人來說是吃飯一樣的簡單,但對陳廷祚來說,則是另一個挑戰(zhàn)。剛開始,他只會用英文輸入,于是他決定學習中文打字。但江蘇人的口音與普通話有很大區(qū)別,很多字按照老人的讀法是打不出來的。為了打字,陳廷祚在電腦旁放了一本新華字典,一遇到打不出來的字,就查字典。久而久之,他對每個字的發(fā)音都爛熟于心。現(xiàn)在,中文打字對于老人來說已經(jīng)不成問題。



  學會打字以后,老人開始整理自己的書稿。右手不聽使喚,老人就把左手放在右手上控制力度和位置。24萬字的《陳情表》,每一個字都是老人自己用顫巍巍的雙手打出來的。



  現(xiàn)在,陳廷祚每天要花10個小時的時間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郵件、看新聞、讀學術(shù)期刊。平時,老人一家人都在網(wǎng)上交流,家里三個人就有三臺電腦。子女們都說,老人肯定算得上是中國最老的“網(wǎng)蟲”。



  臨近采訪結(jié)束,陳建源突然想起多年以前老人曾給她們講過的話,“耳朵聾了,沒關(guān)系,只要眼睛好,能看書就什么也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