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一個社會中不可忽視的群體。事業(yè)、家庭的雙重負擔,職員、妻子、母親、女兒的多重角色,都要求她們時刻準備迎接挑戰(zhàn)。匆匆的時光車輪中,身兼數職的她們身體正快速地走向衰敗,女性的健康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宮頸糜爛”只是生理變化
對此“懸殊”的一組數據,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婦產科的劉朝暉教授認為:“其實‘宮頸糜爛’這個提法本身就不正確的,正確的提法應該是‘宮頸柱狀上皮外移’,其不是病理改變,屬于宮頸生理變化。”
所謂的“糜爛”是如何定義的?其指的是在陰道鏡下觀察得到的圖像,所謂的“糜爛”實則為被完整的宮頸管單層柱狀上皮覆蓋,柱狀上皮菲薄,其下間質呈紅色,肉眼看上去則認為是“糜爛”,當并非是上皮脫落、潰瘍的真性糜爛。
“宮頸糜爛”是醫(yī)生的錯!
因此,對于那些沒有癥狀的,只是通過陰道鏡觀察發(fā)現“糜爛面”就判斷為“宮頸糜爛”的情況,這實則是臨床醫(yī)生的一種過錯!
劉朝暉教授對此表示痛心:“關鍵并不是患者如何看待這個診斷的問題,而是臨床醫(yī)生對此還有太多的誤區(qū)。本來也不是患者提出要治療宮頸糜爛的,她們怎么會知道這個名詞呢?是醫(yī)生在不斷地提示她們這樣的‘疾病’。只有醫(yī)生的觀念改變了,患者才會正確認識這個問題。”
“雖然現在的教科書已經改為‘宮頸柱狀上皮外移’了,但是仍需社會各方面的資源使得婦科醫(yī)生再培訓再學習,并予以運用到臨床工作中,才有可能減少對于宮頸糜爛的錯誤認識和處理。”
“宮頸糜爛”過度治療有害
之所以說“宮頸糜爛”,那是因為人們將它與“宮頸癌”直接掛鉤。對此,劉朝暉教授直言:“這是一種子虛烏有的聯系,二者之間本來就不存在聯系。即使‘宮頸柱狀上皮外移’合并感染后沒有及時的治療,最差的情況也就是向‘宮頸炎’的方向惡化。”
由于部分醫(yī)生認識的誤區(qū),患者自身理解的錯誤,我國不少地區(qū)仍存在著“過度治療”宮頸糜爛的現狀。對此,劉朝暉教授提醒:“大部分的情況是不需要治療的,只有當宮頸柱狀上皮外移‘有癥狀、合并感染’時,如有無膿性分泌物、是否造成接觸性出血,才需要進行正確的治療。對于‘無癥狀、未合并’者不應采取治療,任何一種治療都是有可能有并發(fā)癥和危害的,對于不需要處理的治療了,所帶來的任何危害或副反應都是罪過。例如對于本無須治療的患者采取電環(huán)切除術治療宮頸糜爛,這樣可能會導致宮頸功能受損,宮頸內口松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