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蟲性陰道炎
滴蟲性陰道炎是由于滴蟲生長在陰道內(nèi)引起的炎癥。為常見的陰道炎之一。滴蟲消耗陰道細胞內(nèi)糖原,阻礙乳酸的生成,改變陰道酸堿度,破壞了防御機制,容易引起繼發(fā)性細菌感染使病情加重,屬性傳播疾病之一。其傳染途徑除直接由性交傳播外,尚可經(jīng)公共浴池、
浴盆、毛巾、衣物、器械及敷料等途徑間接傳播。臨床上,3%-15%的婦女陰道內(nèi)有滴蟲感染,但無炎癥表現(xiàn),稱帶蟲者。中醫(yī)稱本病為“陰癢”、 “帶下病”。
[臨床表現(xiàn)]
白帶量多,呈稀薄泡沫狀;尹S色或黃綠色,外陰瘙癢明顯。合并其他細菌混合感染,白帶為黃綠色膿性,或夾血絲,穢臭,外陰瘙癢、灼熱、疼痛,性交痛。若有尿道口感染,則出現(xiàn)尿頻、尿痛,甚則尿血。
[診斷]
1.典型癥狀。
2.婦科檢查:可見陰道黏膜及宮頸潮紅充血.有散在的紅色斑點或草莓狀突起,后穹窿有較多液性或膿性泡沫狀分泌物。帶蟲者的陰道黏膜可無異常。
3.陰道分泌物中找到滴蟲。
4.可疑病人,多次懸滴法未能找到滴蟲,可做滴蟲培養(yǎng),準(zhǔn)確率為98%。
[治療]
1.西醫(yī)藥治療
(1)全身用藥:滅滴靈200mg,每 日3次口服;替硝唑1.Og,每日1次口 服,首次加倍,7天為一療程。妊娠早 期及哺乳期禁用。
(2)局部用藥:先用1%乳酸、
0.5%醋酸或1:500高錳酸鉀溶液沖洗陰道,再放人滅滴靈200mg或孚舒達栓1枚,每日1次,8次為一療程。
2.中醫(yī)藥治療
(1)濕濁下注:帶下量多,色白質(zhì)稀有泡沫,腥臭,外陰瘙癢,口中黏膩,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淆。
治法:利濕殺蟲止癢。
方藥:蒼術(shù)、白術(shù)、薏苡仁、茯苓各15克,白鮮皮、苦參、百部各12克,甘草6克。
中成藥:四妙丸,白帶丸。
(2)肝經(jīng)濕熱:帶下量多,色黃或 黃綠,質(zhì)稠如膿,臭穢,外陰瘙癢灼痛, 心煩口苦,胸脅脹滿,尿黃便結(jié),舌質(zhì) 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肝瀉熱,利濕殺蟲。
方藥:龍膽草15克,黃芩、生地、 苦參各12克,車前于(包)、木通、柴胡、當(dāng)歸、梔于、澤瀉各10克,生甘草 6克。
中成藥:龍膽瀉肝丸。
(3)濕毒:帶下量多,色黃如膿, 混雜血絲,或渾濁如泔,臭穢,陰中灼 熱瘙癢,口干心煩,尿頻澀痛,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殺蟲。
方藥:革薜、百部、苦參、野菊花、土茯苓各15克,黃柏、赤芍、丹皮、貫眾各12克,滑石(包)1O克,生甘草6克。
中成藥:苦參栓。
(4)外治法
①外陰熏洗:蛇床于30克、苦參、百部、黃柏、密陀僧各15克,花椒、明礬各10克,布包水煎20分鐘,熏洗陰部,每日2次。
②陰道納藥:鴉膽子20個去皮,用水1杯,煎成半杯。用帶線棉球浸藥液塞人陰道,12小時后取出,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預(yù)防與調(diào)養(yǎng)]
1.加強衛(wèi)生宣傳,消滅傳染源,控制傳播途徑。
2.治療期間,內(nèi)褲及洗滌用毛巾應(yīng)煮沸5-10分鐘以消滅病原,避免重復(fù)感染。禁止性交,或采用避孕套以防止傳染。
3.已婚者,配偶需同時治療。
4.治療后滴蟲轉(zhuǎn)陰時,仍應(yīng)于下次月經(jīng)干凈后繼續(xù)治療一療程,以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