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疾病的治療方法
面肌痙攣疾病的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并不是特別的少見了吧,這個疾病的發(fā)生給我們的健康造成的危害比較可怕,為此我們對于這個疾病的發(fā)生一定要及時的去治療,避免耽誤病情,那么面肌痙攣疾病的治療方法是什么呢?
面肌痙攣疾病的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
傳統的藥物治療多采用抗癲癇藥物如苯妥英鈉、卡馬西平和安定等,其他藥物,如卡巴酚酊、非氨酯等,據報道對某些hfs有特效,但尚不足以推廣應用。
(2)封閉治療
以往藥物治療hfs效果不佳時,臨床可采用酒精進行局部封閉,但往往導致面癱,且易復發(fā)。
近幾年,肉毒桿菌毒素a(botuline toxin a,bta)被廣泛應用于hfs的封閉治療。與酒精封閉相比,完全性面癱發(fā)生的比例小,作用持久。90%以上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好轉,藥效可維持3~4個月。其副作用為眼球發(fā)干、上瞼下垂及輕度面癱等。其毒性具有劑量依賴性,可產生稱為“燃點現象”的精神過敏。另外,對于植物神經系統也有影響?蓪е滦幕拧⑿募潞脱獕荷叩。當與其他損害神經肌肉接頭的藥物合用時,毒性作用增大,治療hfs時推薦使用小劑量(12.5u)、多次(3~4次/年)、間歇性應用bta。
(3)手術治療
自1944年campbell和kendy開始利用手術治療基底動脈瘤壓迫導致的hfs以來,經carden(19 58),maroon(1960)等對手術的進一步完善,jannetta于1976年正式提出了微血管減壓(microv as cular decompression,mvd)的概念。mvd已成為治療hfs的首選方法。其術式為:枕下開顱,暴露面神經,于面神經出腦干區(qū)找到壓迫血管,在其間隔以明膠海綿,肌片或teflon片,達到減壓的目的。這一術式曾被認為是能夠治愈hfs的唯一不留后遺癥的方法。
很多學者在長期隨訪中發(fā)現,mvd治療hfs其遠期有效率可達60%~70%,且部分病人在隨訪期間可有不同程度的緩解乃至痊愈,少數病人癥狀于術后5月方完全消失。barker等在對其影響因素的分析中表明,病人的年齡、痙攣部位、病程及術前有無面癱與遠期療效無關。而檢測到性別及疾病的典型程度是預后評估的主要指標。隨訪表明:mdv治療hfs仍存在4%~12%的復發(fā)率,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置入的材料:明膠海綿及肌片置入后有可能被吸收導致復發(fā),而teflon片用于減壓后有報道可形成膽脂瘤重新又對面神經形成壓迫;(2)置入物脫落:如墊片放置欠妥貼,術者關顱前的不精細操作都可造成墊片漂移;(3)術后蛛網膜粘連包裹面神經產生壓迫;(4)減壓不充分:因各種原因,如術者的技術,術中的意外情況及壓迫血管較隱匿使減壓不充分;另外,血管聯合壓迫僅行單一血管減壓術均可導致術后復發(fā)。jannetta認為:大多數復發(fā)病例是由于減壓不充分引起的。有學者提出,對于這些病人的再次手術仍可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而對由于粘連引起的復發(fā)再次手術的意義不大。hfs復發(fā)大都在術后2年內(1月~5年),2年以后的復發(fā)率可低于1%。
mdv手術死亡率極低,但術后大多數病人會出現短暫的惡心、嘔吐、聽力下降、面部感覺障礙及眩暈等癥狀,絕大多數病人可在術后兩周內消失;僅少數病人可遺有永久性的后遺癥如聽力下降乃至耳聾(2.6%),面癱(0.9%),面部感覺障礙(0.4%)和腦干梗塞(0.3%),且這些后遺癥隨再次手術而相對升高。
上文給朋友們介紹了有關于面肌痙攣疾病的治療方法是什么的問題了,希望我們這些內容的介紹可以給廣大的患者朋友們帶來幫助,面肌痙攣的發(fā)生給我們的健康造成的危害是非同小可的,為此我們對于這個疾病一定要及時治療。
-
面肌痙攣的最佳治療方法如果我們發(fā)現自己的臉部開始抽搐了,以為是休息不好沒有太重視,但是這種情況持續(xù)半年以上,那就要注意,可能得了面肌痙攣這種疾
-
面肌痙攣藥物治療的方法面肌痙攣疾病在老年人疾病當中是比較常見的,出現了面肌痙攣我們要積極的治療和護理。千萬不要因為拖延了治療的時間而給我們的患
-
面肌痙攣微創(chuàng)治療出現面肌痙攣這樣的疾病我們要格外的重視,在患病的時候及早采取治療措施,這樣才能夠快幫助患者控制病情的發(fā)展,幫助患者早日康
-
面肌痙攣如何治療才最好得了面肌痙攣這種病癥,不僅影響患者的健康,而且心理上還會受到嚴重的打擊,所以患者一定要堅持早期的治療,只有通過治療才會使
-
面肌痙攣疾病的早期治療偏方其面痙攣疾病的病發(fā)的概率還是相當的高的,并且一直以來面肌痙攣患者在臨床上是很常見的,并且疾病對于我們的生活造成的影響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