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方面家長易做過分
1、過分親昵:
父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十分必要,但也要根據年齡特點。
對較大的孩子過分親呢,常常會影響性別角色的形成。常見的“戀母情結”往往就是由于這個原因。
前不久,德國漢堡大學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扎比內·梅爾巴迪博士發(fā)表了一篇學術論文,為如何教育不同性情、氣質的孩子,提供了啟迪。
如果你的孩子屬于活潑型的孩子,你就會發(fā)現他喜動厭靜,生命力旺盛。這樣的孩子往往不愿意老老實實地呆在父母身旁,而是喜歡自己到處亂跑,結交一些同年齡的朋友,有時,還會捅出一些紕漏,干出一些讓你想象不到的“壞事情”來。
對于特別活躍的孩子,你應該不時給他一點點小小的教訓,使他從中學到一些有益的東西。如果你過分地溺愛他,完全順著他的性子來,那么,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以后,就有可能會目空一切,無所顧忌,不知天高地厚。
2、過分關懷:
對兒童的照顧應隨兒童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弱。過多的替代就是對提高孩子自理能力的剝奪,促使孩子向退縮心理發(fā)展。
在賞識教育理論的引導下,不少家長總不忘記對孩子說些好聽的話。殊不知,漂亮話也要看怎么說。不會說的話——漂亮話未必就管用。
下面這些漂亮話你一定對孩子說過不止一次,因為不少家教文章就是這么教父母的。說真的,每每看到這些文章,讓人簡直懷疑那些作者有沒有當過父母——沒錯,那些話聽起來蠻好聽,也挺鼓勁的,似乎也符合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
可認真分析,它們每分鐘可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小凡從幼兒園回來后對媽媽說:“我一點也不喜歡小明。”
媽媽回答:“別這么說,小明是個好孩子。”
分析:你本意是希望孩子能與他人友好相處,不想他對別人過分地指責。但孩子畢竟是在向你表達觀點,你不加分析地就一口否定,等于也否認他對小伙伴的判斷力,很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斷他人、發(fā)展人際關系的能力。
建議:孩子不喜歡他人總有一些理由。還是同孩子聊聊吧,問問他:“小明對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情讓你不高興了?下次碰到他準備怎么辦?”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孩子間的問題。
3、過度教育:
超出孩子能力范圍、過多的學習內容占據了孩子休息游戲的時間,搞得孩子疲憊不堪,反而什么也學不好。
對于今天的10歲孩子們來說,每天花幾個小時看電視或玩電腦似乎已經是家常便飯。
但是,他們知道爬樹、建沙堡或是在草地上打滾的樂趣嗎?
英國專家最近提出了10歲以下兒童應該做的32件事,計算機游戲并不在列。
英國國際游戲協會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fā)現在如今孩子的生活中,很多曾經帶給他們父母童年無限美好回憶的傳統(tǒng)游戲已經消失了。為此,專家們制定出一個10歲以下兒童游戲清單,列出了他們應該做的32件事如:草地上打滾、做泥餅、玩面團。
4、期望值過高:
適當的期望值可以成為孩子進步的動力,促進成才。但如不根據孩子年齡特點、智力水平,盲目地期望過高,孩子雖經努力還是達不到要求,就會使孩子喪失信心。這種期望就會變成失望。
要讓孩子尊重你,你首先得尊重孩子。那么,家長如何才能獲得孩子們的尊重呢?
比如提醒孩子該做作業(yè)了,可以這樣說:“到時間了,你是不是該做作業(yè)了?”而不要直來直去地說:“別看電視了,快去做作業(yè)!”
再比如請孩子給家長做一件事情,可以這樣說:“你能幫我把那件衣服拿來一下嗎?”而不要說“把那件衣服給我遞來。”
如果孩子幫你做了,你還要記得說一聲“謝謝”。這樣,孩子就會感覺你很尊重他,心情會很愉快,而且也很愿意聽家長的話。
-
為什么感覺每天過得很快一般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疾病的發(fā)生,而且嚴重的也會導致患者出現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尤其是對于一些年
-
如何對付壞情緒呢在生活中不是無時無刻都能如意的,人們會為家庭生活、個人感情、工作不順等,繼而有發(fā)生各種消極情緒,并且使得自己心情感到尤為
-
愛挑毛病的人 肯定也是不夠自信現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愛挑毛病的人,總是感覺別人出現一些缺點和錯誤,其實這些人也并不是那么自信的,所以在
-
壓力大怎么辦?七個小辦法可以快速的解壓現在的生活節(jié)奏也是越來越快了,而且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壓力大,所以導致很多人出現一些緊張感,或者是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
-
五種常見的病態(tài)心理到底有哪些?可能很多人對于常見的病態(tài)心理并不是那么的了解,其實這個屬于是這些心理問題而導致的,如果是沒有很好的及時去發(fā)現和治療,那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