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傷害父母的話 千萬不說
我們經常在無意之間說一些傷害自己父母的話呢,父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對我們有很多的養(yǎng)育呢,我們不應該去說一些傷害自己父母的話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來具體的看看吧。
工作中擅長溝通的年輕人,卻總是疏于在跟父母的交流中花心思。殊不知,一些無心的只言片語會讓老人大受打擊,對身心健康極為不利。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心理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楊萍總結,生活中最常見的傷人話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類,春節(jié)回家和日常交流中要盡量避免。
指責型。這類暗含指責的話,老人聽來就是在不斷提醒和強調他們的“無用”,讓他們本就不強的自信心再受打擊。例如:
1.你們那套早就過時了。
2.別管了,你又不懂。
3.說半天你怎么還記不住。
建議:無論記憶力減退,還是其他身體機能的退化,對老人來說,本就是一件極為無奈的事,會讓他們飽受困擾。年輕人在跟父母交流時應特別注意,不要強化他們“不行”的認知,即便他們的建議確實起不到太大作用,他們學東西真的很慢。我們最應該做的是換一種回應的方式,試著把指責變成鼓勵,這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比如,當你和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產生分歧時,不要說“早就過時”的那套話,可以換成“我知道你是為了孫子好,不過你看周圍其他人都在用我這種方式,我們也試試吧”。在父母學東西卻反反復復記不住時,給他們點鼓勵,告訴他們“沒關系,這是挺復雜的,我給你寫下來,你照著做就行”。
抱怨型。本是表達關懷,卻因為說話方式不恰當,讓不滿成為主導情緒,傷了老人心。例如:
1.你怎么就不聽我的!
2.讓你把剩飯倒了,你怎么還吃!
3.跟你說了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
建議:老人在生活方式上可能確實有些影響生活質量的習慣,直接指出并督促老人改掉是對的,但要特別注意說話的語氣。輕松的調侃、撒嬌的解釋遠勝過直接的抱怨。比如,在指出老人失誤的小事時可以說:“老爸,這事是跟您孫子學的吧,哈哈。”在試著糾正父母錯誤的生活習慣時可以說:“媽,你要是不改,萬一病了,我不得回來照顧你們啊,到時候班也不上了,就只能天天回來‘啃’你們了。”
楊萍特別指出,在老人吃剩飯的問題上,年輕人不僅應該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更應該找到老人吃剩飯的原因。是不是因為子女難得回來,刻意多做,而你卻湊合吃點就走人,將剩飯和老人的心意置于身后?試著跟父母一起準備飯菜,控制好數量,別給老人留下吃剩飯的機會。
拒絕型。對父母直接而粗暴的拒絕,似乎是子女的特權,因為他們對父母“不見外”。但不要忘了,你早已告別童年,父母卻進入了老年,這樣的“特權”只會傷透老人的心。例如:
1.我現在很忙,沒空跟你說。
2.吃啥我自己知道,別夾了!
建議:父母的心意是不能肆意揮霍的,即便有時你真的無暇接受或無法接受。比如,平時大魚大肉你已吃到膩,父母卻不停夾來各種肉食。別急著拒絕,試著吃上一點,夸贊幾句,再告訴他們:“媽,我一周五天班,幾乎天天都吃肉,就惦記多吃點您做的青菜呢。”有時候,你或許真的很忙,但回想一下,是否忙到連一兩分鐘解釋清楚的時間都沒有?用兩分鐘時間告訴他們你正在忙,問問有沒有急事,如果沒有,就告訴他們稍后再回電話過去。楊萍說,一般情況下,因為接到父母電話跟同事或領導告假,耽誤一兩分鐘不僅不會減分,還會讓你加分。
忽視型。當你成家立業(yè),有了自己的小家需要操心時,父母似乎就不再是你生活的重心。但對老人來說,你永遠是他們的牽掛。你的一句敷衍,可能會讓他們因為心疼孩子而壓抑自己的情感。這顯然對老人的心理健康不利。例如:
有事嗎,沒事我掛了。
那么你是不是清楚了呢,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對自己的父母說些什么話呢,,這些話說出來的話可能會給自己的父母造成傷害呢,那么你知道如何報答我們的父母的養(yǎng)育了呢。
-
影響孩子心理的家庭因素一般在家庭中我們都知道很多人都會存在很多的莫名其妙的關系,而且就像一些夫妻之間的關系,或者是子女之間的關系,或者是婆媳之
-
住高層的人陽臺有哪些注意的事項?一般現在的房子都是一些小高層,但是在小高層上面住著,其實也是有很多的風水禁忌的,如果是想要自己變得越來越隨心,那么現在就
-
警惕 十種心理壓力會讓你家庭破碎因為現在的社會也是越來越開放了,人們的思想也是,開放了很多,現在的婚外戀其實也是有非常多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警惕十種心理壓
-
如何培養(yǎng)良好的親子關系?在處理家庭關系時,尤其要注意處理好親子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對于兒童的個人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對于兒童心智的開發(fā),各方面素
-
你的孩子是哪種氣質?如何正確教育自己的下海孩?沒有哪個父母生來就懂得如何教育自己子女的,都是需要一個不斷探索摸索學習進步的過程。其實孩子在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