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类精品免费观看|高清无码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好爽|成人手机在线播放|国产精品爽爽久久久久|久久蜜桃福利观看|欧美盗摄αv一区|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电影|亚洲第一社区在线观看韩国|怡红院怡春院美国|日韩做a爰片久久毛片A片小说

當前位置:心理頻道 > 愛休閑 > 心理分析

走向心理咨詢師的心路歷程

走向心理咨詢師的心路歷程

“咨詢師能走多遠,就能帶領他的來訪者走多遠!”“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能帶進咨詢關系中最好的資源就是他自己!”個人成長是每一個心理咨詢師職業(yè)生涯的必經(jīng)之路,如果心理咨詢師的成熟度不夠,會直接影響到他助人的事業(yè)。所以對心理咨詢這個職業(yè)來說,必須自我成長,必須自我成熟,否則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咨詢師。

一、自我成長分析——尋找失去的童年

活出自己生命的價值,成為自己本來應該成為的那個人,是每一個走在成長道路上的人,內心最深切的渴望,然而自我價值感是學習而來的,或多或少都是原生家庭價值的呈現(xiàn)。因而檢視自己與原生家庭,探索自己的心靈,剖析自己童年的經(jīng)歷,以便能夠勇敢地面對生命的真諦,驅散封在心中的孤寂、無奈和挫敗,重塑一個生機勃勃的精彩的自我。

童年是什么?童年給我?guī)淼氖鞘裁?我反復地詢問和思考,反復地為自己的記憶開始又結束。一幕幕人生的短劇在重演。

短劇一:救媽媽

大約在我三歲的時候,一個早秋的晚上,媽媽在煤油燈下給我和姐姐做白薯粥,我和姐姐非常高興,因為我們生產(chǎn)隊的白薯還沒有分,這是鄰居給的,能提前吃到。在暗淡的燈光下,切薯塊的母親的手被刀切傷,我急忙找布給媽媽包扎,但還是控制不住的出血,我很害怕,心想媽媽會不會死,我飛似地跑到生產(chǎn)隊隊部去找正在開會的父親-----后來的事我記不得,只知道父親回家一切就都好了。

短劇二:建新房

我四歲那年深秋,母親懷著8個多月妹妹,在房頂上涼糧食從房頂漏下來,還好掉在了炕上,沒有出事。但是,這使身為丈夫的父親陪感自責,父親下決心一定要盡快把小坯屋改建成大磚房。在親戚的幫助下,第二年夏,三間大磚房替換了兩間小坯屋。建新房時,我和姐姐高興地搬磚、運泥。印象最深的是晚上我們躺在新房的炕上是聽著父母的拉鋸聲、刨木聲、敲釘子聲入睡的。為了少花錢,我們家的窗戶沒有請木匠,是父母晚上自己打成的,白天他們要做農活。所以,至今我們家老房的窗戶的棱還是不直的,可以我們一直沒有換掉,因為它是父母親手打成,給我們遮風擋雨,帶來溫暖。

短劇三:父親病故

房子建好后,父親病到了,得了肝癌,是晚期。母親常常在醫(yī)院里照顧父親,媽媽把1歲多的妹妹放在姥姥家,我和姐姐在家喂豬、養(yǎng)雞,拾柴、拔草,我們姐倆把家整理的干干凈凈,我們學會了燒柴火、生煤火。姐姐只比我長一歲,可她很會計劃,好吃的東西等媽媽回家再吃,或者我們做好,到醫(yī)院看爸爸時,給爸媽帶去。我很佩服姐姐的計劃,這樣我們總有吃的,還能和父母一起分享到“盛宴”。就是這樣,父親還是離開了我們,在我7歲那年的初夏。

我不曾去感覺失去父親是否失去了父愛,我只在感受母親的哭,天天哭。父親去世了,我們的家被抽掉了脊梁,一向和我們要好的大娘沒原因的指桑罵槐,她想把媽媽罵走,狠心的奶奶沒有親情,不給予我們一點點的支持和幫助。她們都說媽媽呆不住,一定會再嫁,我們都是女孩,不能挺門立戶。堅強的母親帶著我們生活著,姐姐就象男孩子,12歲就在生產(chǎn)隊爭工分(隊里要求男孩14、女孩15)。姐姐自怕有人說她小,她干活非常買力,還經(jīng)常得到隊長的夸獎。我非常乖巧地跟在媽媽身邊,聽媽媽的話,認真地做著媽媽喜歡我做的每一件事。只要我們做的好,媽媽就不會哭,就會少哭,媽媽就不會走。

短劇三:找媽媽。

我和姐姐,常常在傍晚走出村子很遠,去接媽媽。媽媽是村里的更讀教師,那時的老師沒有星期禮拜,經(jīng)常到縣里、公社里去開會,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縣城離我們村30華里,媽媽回家常常是天黑以后,只要天一黑媽媽沒有到家,我和姐姐就去找。一路上,隨著迎面過來一輛又一個自行車,我們的腳步會越來越快,直到迎來的是的媽媽,我們一前一后坐在媽媽的車子上,有一次我們竟走出去10多里的路程。

短劇四:最高興的事情

最高興的事情是生產(chǎn)隊里分東西,我們家分的東西總是最后一個弄走。媽媽不在家,姐姐在地里抓鬮,然后等著分到自己的,我回家滿村子的找小拉車,因為我們家沒有。我滿村子的打聽那個隊今天沒有分東西,誰家有小拉車。正直忙季,大家都在用,只有等到人家用后。秋天的月亮清澈明亮,在空曠的田野了,姐姐一人把玉米秸,綁成一捆兒一捆兒的,在一捆一捆的抱到大堤上。我們裝上車,在明月的照耀下,拉著我們的收獲回家,一路唱著,迎面過來是媽媽,我們高興地向媽媽介紹,我們怎樣把玉米秸裝上車的,因為我們的車不能直接到地里,我和姐姐沒有力氣把裝買玉米秸的車拉上大堤,堤坡太陡了。媽媽夸我們有辦法。最快樂的事情還是做和媽媽一起干活。媽媽駕轅,我和姐姐拉邊捎,拉土墊院子、送糞、收莊稼。

短劇五:老師的好學生

在家我是媽媽的好孩子,在學校我是老師的好學生。我認真地做著媽媽喜歡我做的每一件事,從不會;、說謊。在學校,我聽老師的話,我認真完成作業(yè)、遵守紀律、講衛(wèi)生、有禮貌、尊敬師長,學習成績總是第一,我這個第一比第二要高出很多,我的目標不是第一,而是自己的最大努力得來的最好。有一次考試卷子發(fā)下來,我拿著回家,給媽媽看時我哭了,不是我考得不如別人,因為我還是第一,是因為有一道題我明明會做,不知當時怎么就做錯了。弄的媽媽不挺的哄我,F(xiàn)在想起來,我擔心是自己沒有做的更好讓媽媽失望而哭。是的,我兒時的淚是為媽媽流的,我不記得我因自己委屈或有困難而哭過,只記得媽媽在哭,我們哭著不停的說“媽媽不哭”“媽媽不哭”-----此時此刻我在哭,我感覺到了,我是為自己而哭。

短劇六:1976年1月8日的一天

印象最深的是,這天媽媽很慌張,她和老師們小心翼翼的在議論,有一個偉人死了,中國要完了,國家要出大事的。我不明白這是個人是誰,竟能讓媽媽如此的不安。讓我害怕的是中國失去了這個人,就象我們家失去父親。以后我開始有意無意地注意這個叫周恩來周總理的人的有關的電影、書籍等。漸漸地我認識了這個人,他成了我最敬佩的人。周恩來是人格完善的典范:細膩敏感、沉靜堅毅,察言觀色、體味人心,禮讓仁慈、善解人意,溫文爾雅、激越情懷,處事慎密、豪爽果敢,幽默大度、胸如海洋等,我找不到更好的詞來讓我表達的我崇敬之情。

短劇七:沒有反抗的青春期

我一路乖下來,一直到青春期都沒有反抗意識。我的初中三年是在北京姑姑家度過的,姑姑家里有兩個表姐和一個小表妹。我特別的腳躡,除了學習,就是做家務,搶著干活,吃飯時先吃剩下的,話很少,不出門,生怕給她們帶來麻煩,由于我的存在引起她們的不快。我學習成績好,愛干活,不惹事,兩個姐姐也不嫌棄我。姑姑不愛說話,也不說我,到是兩個姐姐經(jīng)常挨嚇唬。我年年是三好生,初三畢業(yè)時還被評為北京市三好學生到人民大會堂參加頒獎大會。

短劇八:15歲自由,18歲獨立

我15歲初中畢業(yè),正趕上了第一屆從初中招中專生。我從北京回家后的第三天,接參加當?shù)氐闹锌迹詢?yōu)異的成績考上的師范學校。我成了媽媽在村里的自豪,村里人在說“看人家孩子多有出息”。我吃商品糧了,減輕了家庭負擔;我住校,我是我自己的了。我努力地做學生,當班長、團支書、學習委員,直到18歲畢業(yè)時留校任教參加工作,能爭工資貼補家里,成為一個真正能肩負家庭責任的人。

童年對于我究竟有什么樣的意義?我那已經(jīng)無法確切回憶的童年影響著我的一生。

我從小到大,體驗到的是父親離開了,母親會隨時走。失去丈夫的母親常?,她一人肩負著生活的重擔,在農村,家里沒有男人會遭人欺負,這不僅來在外界,還來自大的家庭(大娘和奶奶)。沒有人能給母親體貼和溫暖,母親堅強地支撐著這個家,她唯一的希望是孩子能給她情感上的慰籍。母親常常對我們說“我吃這么多的苦,都是為了你們”,“要不是為了你們我受這個罪,我早改嫁了”。直到今天我都不愿意聽到,更不愿說出“改嫁”這個詞,它對我意味的很深很深痛苦。我從小不愛出門,只是同學來我家找我,問作業(yè)、一起玩。在外邊有的孩子會罵我沒爹,有大人會說這孩子真可憐,這對我都是很大的傷害。所以,我喜歡在家里,把媽媽希望我做的做好,讓媽媽高興。

母親自然是我生命中的最最“重要他人”,母親為人坦誠、助人、樂觀、堅強、自制,積極主動。她高小畢業(yè),18歲當老師,她曾職教的村子里的百姓對她充滿尊敬。結婚后隨復員回家的父親在家務農。父親去世后,母親又重新做了老師,在我們村里她又得到老百姓的一直認可。母親一直是我心中的楷模。盡管生活很艱辛,但母親給我們的信念是——堅強!一定要活出個樣子來,給欺負咱們的人看。我也要活出個樣子來,給媽媽看看,因為這是媽媽的需要,我只需要媽媽不哭,媽媽不走。

老人們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心理學上把3—7歲看成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7歲以前的幼兒決斷,已經(jīng)決定了我們在人生劇本里的角色,我們常常用童年時發(fā)展出的適應環(huán)境的模式來與現(xiàn)實這個世界對應。

在我童年時我的人生劇本中已經(jīng)寫好了,讓我扮演一個很懂得照顧別人的感覺和需求的人,容易把別人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和自己情感上愈親近、愈重要的人,心中的那種情感上捆綁會愈大,當在乎的人不快樂、不開心時,就開始感到不安,因為沒有情感上的界限,總是要身邊的人都感到快樂、平安,才會覺得放心。所以,生活中總是想著如何迎合別人的期待,總是擔心由于自己會給別人帶來麻煩。

小時侯,我是一個“標準兒童”,是媽媽的好孩子,老師的好學生。戀愛時,我全身心的投入,沒有婚姻概念,22歲稀里糊涂的做了妻子。結婚后,我用生命和靈魂體驗著“愛就是奉獻”、“愛到深出無怨恨”,我做著“標準妻子”。18歲我開始工作,象媽媽一樣當了老師,我很努力的教學和學習,是一個“標準老師”。我的課一直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尤其是從事心理學教學后,可是我感覺到我對學生心理成長的無能為力,想要幫助別人成長,必須從自己的心靈成長做起。于是我開始進修、研讀,從學生的角度去體驗、學習,也不斷剖析內在的自己,甚至勇敢地面對十五年來一直逃避而不知的婚姻問題。37歲的我當真正面對自己的婚姻后,才發(fā)現(xiàn)其中早已不知隱含了多少問題和困惑。我一直小心意義的體察著丈夫的感覺和需求,把他的問題當成我的問題,我愛他,愿為他當牛做馬。在面對的過程中,我才逐漸學習到,所有委屈下壓抑的不滿,所有委屈下付出的辛苦與努力變成了更深的無奈,還要假裝這些情緒不存在,自我欺騙。我和丈夫之間的關系就如同兒時我和媽媽的關系一樣。當我真正開始面對時,有三年多的時間夫妻間不停的爭執(zhí)和溝通,我不住的流淚。我兒時的淚替媽媽流,婚后的淚替丈夫流,這三年多來我的淚為自己流。我們在坦誠地相互面對著,他在去“自我中心”,我在找“自我”,我們共同支撐著、尋找著那失去久遠的自己。這是活生生的人生課堂,在每一次夫妻互動的過程中有更深的體驗與展現(xiàn),我們都獲得的成長。成長是痛苦的,成長以后是快樂的,更多的是我學會了表達和支持,真正學會了尊重、理解和接納,體驗的了輕松和愉悅。

當生命里出現(xiàn)了重大的改變或抉擇時,我們會由此改變自己的人生劇本,當我們選擇了新的劇本之后,人生的終點仍然會走向死亡,只是在以后的人生之中,我們的生命的品質和以前了不同。過去發(fā)生的事情永遠不會消失,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如何支持、陪伴自己,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重視陪伴自己的感覺,會使自己變得更勇敢、更堅強,而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陰暗面后,生命中的創(chuàng)傷會轉化為恩典。惟有走過自我療傷,才能讓心靈釋放光彩。

二、職業(yè)行為分析——在助人中助己

由于工作的需要,自1993年起我改教心理學課。為了提高教學水平,我努力吸收專業(yè)知識,讀中科院心研所的心理學函大,參加心研所的心理測量培訓,讀北大心理自考。如今回想起來當時我根本沒有重視學生的心理成長,注意力只放在傳授解答知識的層面。隨著教學的進行,學生越來越多的展現(xiàn)情緒,把內心的隱蔽傾訴于我。面對學生的心靈之痛時,我深感無力,想要幫助學生得以成長的真摯心愿轉變?yōu)閯恿,我必須從自己的心靈成長做起。于是1998年以后,我開始參加各種學習和培訓,在北大醫(yī)學部進修一年,2001年在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讀研修班,期間還參加過家庭治療、精神分析、團體治療等課程的培訓。同時我依然在進行著心理學教學和學生的心理輔導,但實質內容已有了轉變,逐漸地融入我所學。

在做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我更深的體會到了“咨詢的關鍵不是咨詢師做些什么,而是他是誰”,“咨詢師應該關注的不是要為求助者做些什么,而是他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我意識到不僅要加強理論的深入理解和技巧的純熟掌握,而更重要的是自身的成長。

憑借分析自己與父母互動的關系了解自己,透視著自己性格形成的過程。我童年的特殊經(jīng)歷使我發(fā)展成為放棄自我界限的人,太多的關注別人的感受和需要,不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太突出地表達自己的主見,怕得不到贊同或者怕被嘲笑,總認為自己的想法與看法沒有什么,還是多聽別人的好。而且必須要在別人開心快樂時,才會感到安全,當身邊的人有情緒、憤怒、悲傷是就感到不安,常常把別人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所以日常生活中常去迎合、討好別人,很害怕和別人建立親密的關系,因為迎合討好別人的生命很累。除了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我和別人的關系比較淡薄,我害怕,怕失去自我的投入太累。所以我的朋友不多,同事們說我古典傳統(tǒng)、賢妻良母、善良包容,同時他們也評價我好學,不受外界影響保持自己的本色。我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也有畏懼,我懼怕委身于他人的情感之中自己會受傷害。透過分析童年時與父母的互動過程,進而了解現(xiàn)在所呈現(xiàn)出的自己,獲得了勇氣面對現(xiàn)在的問題,重塑內在受到父母重大影響的部分與童年重要的原始創(chuàng)傷,釋放當時卡住的生命能量,重新做更有力的選擇。

我自信我具有心理咨詢師的特質:慈善、關愛、真摯、覺察、尊重、理解、信賴、客觀、獨立等,但我也欠缺心理咨詢師的特質:開放、自信、勇敢、投入、表達等。為了維護自己心理健康,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我必須提升出這些品質;為了能幫助更多的人走向心理健康,有能力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的價值,我必須提升出這些品質。

在心理咨詢實踐過程中,我用的比較多一點的是認識領悟療法和交互分析法,自身的經(jīng)歷和眾多的案例給我一種認識:很多求助的心理問題往往源自于其童年和少年時期,如果兒時創(chuàng)傷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在以后的人生歷程中這些心理創(chuàng)傷往往以心理問題的方式困擾求助者。

四川地震后,我接受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之邀請,成為心理援助者到四川做援助工作。當面對喪親家庭時,觸動了我童年失去父親的創(chuàng)傷。一直以來我無法面對生活中有喪親的朋友或同事,我擔心自己說了什么,引起他們傷心,我的心會痛;又覺得不說什么,會讓人家說我沒有心肝。在幫助居喪家庭處理哀傷情緒時,我能和他們一起去體驗哀傷,同時把持著自己獨立和客觀,我知道,我又得到了一次成長,我的哀傷情緒得到了升華。

“每一個成人心中都一個孩子,甚至每一個人都是孩子,天下只有一種人,就是被關心的人。”我希望我能給我的求助者提供有助于成長的機會和經(jīng)歷,我能夠陪伴我的求助者敢于尋找那已經(jīng)失去久遠的童年,去覺察自己內在的生命,把壓抑扭曲的自我重塑,學習用不同且有效的方式去照顧內在的孩子的需要和感覺。這樣的咨詢要求咨詢師有足夠的心靈成熟度,我的心靈成長還不足以帶領更多樣的求助者,當求助者有一定自省能力,并且理性和真誠時,我還能帶陪伴他走下去。相反,如果來訪者是一個具有偏執(zhí)性人格特質,或者特別情緒化,或者特別外控的人,我可能暫時還沒有足夠的自信去解決幫助。

要成為一個能夠幫助更多求助者,更快的走向心理健康的心理咨詢師,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理論需深入、技能待純熟和境界要提升。自我重塑的過程將是我一輩子要努力、要挑戰(zhàn)的功課,這個功課要靠我在生活的每一天不斷地去做,直到生命結束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