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針灸療法
皮膚針是針頭呈小錘形的一種針具,一般針柄長15-19cm,一端附有蓮蓬狀的針盤,下邊散嵌著不銹鋼短針。根據所用針具針支數(shù)目多少的不同,又分別稱之為梅花針(五支針)、七星針(七支針)、羅漢針(十八支針)等。針尖不宜太銳,應呈松針形。針柄要堅固具有彈性,全束針尖應平齊、防止偏斜、鉤曲、銹蝕和缺損。針具的檢查,可用干脫脂棉輕沾針尖,如果針尖有鉤或有缺損時則棉絮易被帶動。
針具在使用前應注意消毒,一般可用75%酒精浸泡30分鐘。
針刺方法
右手握針柄,以無名指、小指將針柄未端固定于小魚際,針柄未端露出手掌后約2-5cm,以拇中二指夾持針柄,食指置于針柄中段上面。
叩刺分為三種:輕刺、重刺和中等刺法。輕刺用力較小,針尖接觸皮膚的時間愈短愈好。重刺用力稍大,針尖接觸皮膚的時間可稍長。不論輕刺、重刺都應注意運用腕部彈力,使針尖刺到皮膚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針彈起,這樣可減輕針刺部位的疼痛。中等度刺法,用力介于輕刺、重刺之間。
叩刺速度要均勻,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勻地亂刺。針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將針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復操作。防止針尖斜著刺入和向后拖拉著起針,這樣會增加病人的疼痛。針刺部位須準確,按預定應刺部位下針,每一針之間的距離,一般在1.01.5cm之間。
針刺部位
可分為三種,一種是局部叩刺,即在病變局部按經脈循行叩刺,或在其局部由外圍向中心叩刺。另一種是按經脈辨證循經取穴。還有一種是整體叩刺,即先刺脊柱兩旁,由背至骶,后刺項部及病變局部。對某些病變在脊柱附近及其他有關部位上所出現(xiàn)的一些特殊所見(如敏感點、條索狀物,結節(jié)等)均為重點叩刺部位。上述三法可單獨應用,也可結合應用。各部位叩刺順序如下:
頭部、項部、頸部、肩胛部、脊背部、骶部、上肢、面部、眼部、鼻部和耳部。
適應范圍
主要的常見適應證有如下幾種:
頭痛、偏頭痛,胸痛、脅痛,失眠,上下肢痛及腰扭傷,口眼斜,痹證,呃逆,痿證,胃脘痛、嘔吐,腹痛,哮喘、咳嗽,遺尿,遺精、陽萎,心悸,眩暈,痛經,小兒驚風,目疾,鼻塞、鼻淵,瘰疬,
注意事項
(1)注意檢查針具,當發(fā)現(xiàn)針尖有鉤毛或缺損、針鋒參差不齊者,須及時修理。
(2)針具及針刺局部皮膚(包括穴位)均應消毒。重刺后,局部皮膚須用酒精棉球消毒并應注意保持針刺局部清潔,以防感染。)局部皮膚有創(chuàng)傷及潰瘍者,不宜使用本法。
-
做艾灸一定要注意這幾個問題艾灸可以輔助治療多種疾病,并且具有調理身體的作用,能夠起到疏通經絡的功效,但是艾灸時也要注意很多問題,應該要耐心堅持,并
-
針刺治療腱鞘囊腫囊腫可分單房和多房,一般以單房多見,生長緩慢。開始時囊腫質地柔軟,按之有輕度波動感,遷延日久運動時可稍有不適。臨床上用穿
-
腦癱患兒可試試針灸腦癱、自閉癥、多動癥和弱智是兒童腦病的四大類。“現(xiàn)在針對兒童腦病的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都還很不成熟,很多患兒家庭因為對該病
-
針刀療法 可治頸椎病針刀既可以通過針刺手法起到針灸作用,又能在體內發(fā)揮切割、剝離等手術刀作用。由于切割、剝離時產生的損傷很小,不見創(chuàng)口,更無
-
中醫(yī)針灸養(yǎng)生介紹到了唐代,針灸保健已占有相當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論述了許多針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執(zhí)中著的《針灸資生經》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