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無原則的愛是溺愛
生活場景:
睡覺前,珊珊告訴媽媽,她要吃個小兔子形狀的棒棒糖才肯睡,媽媽告訴她家里已經(jīng)沒有了,明天去買。這下珊珊不依不饒了,非要吃了才肯睡,媽媽一再強調(diào)家里真的沒有了,并答應(yīng)她天亮了商店一開門就去給她買,可是珊珊說什么也不答應(yīng),哭得肝腸寸斷。爸爸、外公外婆不得不深夜穿好衣服,沿路一家一家“搜查”24小時營業(yè)的店鋪,甚至給自己的親友打電話詢問他們家有沒有這樣的棒棒糖,可是都沒有找到。最后,媽媽不得不敲開了并不是很熟悉的鄰居家的門,因為這個棒棒糖就是下午在小區(qū)玩耍時鄰居給珊珊的。
專家解析:
溺愛,給孩子的溫柔陷阱
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獨寶,一大家子的人寵著,一些媽媽是無條件地服從孩子的指揮,想法設(shè)法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至于要求是否合理,全然不顧。這種無條件無原則的母愛,不會跟孩子講道理,只是一味地寵慣,孩子說東就是東,要什么給什么。
一位母親為她的孩子傷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教育專家咨詢。專家問:“孩子第一次系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jié),你是不是不再給他買有鞋帶的鞋子?”母親點了點頭。專家又問:“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讓他走近洗碗池?”母親說“是”。專家接著問:“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整整用了1個小時,你嫌他笨手笨腳,對嗎?”這位母親驚愕地看了專家一眼。專家又說道:“孩子大學畢業(yè)去找工作,你又動用了自己的關(guān)系和權(quán)力。”這位母親從椅上站起來,驚愕地問專家說:“你怎么知道的?”專家說:“從那根鞋帶知道的。”母親接著問:“以后我該怎么辦?”專家說:“當他生病的時候,你最好帶他去醫(yī)院;他要結(jié)婚的時候,你最好給他準備好房子;他沒有錢時,你最好給他送錢去。這是你今后最好的選擇,別的,我也無能為力。”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存在著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而這個陷阱恰是那些過分保護孩子的母親親手挖掘的,掉進陷阱里的孩子,從小在媽媽的庇護下長大,逐漸喪失了自立能力。如此百依百順的母愛,其實就是溺愛。
每一位母親,天性里都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了關(guān)愛和責任感,為他付出,不辭辛勞,不圖回報。在“愛”面前,太多母親自愿做孩子的“自我延伸”,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揮,卻未曾想到,這種看似愛孩子的行為,因為有著“無條件、無原則”的前提,悄然地變成了吞噬孩子的溫柔陷阱。
孩子作為家中唯一的“中心”,做母親的,對著這個自己身上“掉下的肉”,自然更是寵愛加倍,母愛泛濫。孩子本是一張純凈的白紙,只是在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下,漸漸有了不同的色彩。
母親愛孩子,愛得沒有原則,會給孩子一個錯覺:媽媽如此愛我,我要什么,她都會答應(yīng),所以,無論如何,我的要求都是能夠被滿足的。日久天長,孩子就會滋生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tài),認為這個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自己的愿望就一定要被滿足,一旦不能達到,那么就會有一些極端的行為發(fā)生。這種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任性而自私的性格,正是由于母親沒有條件、沒有原則的愛代替了理智教育之后產(chǎn)生的惡果。將缺點視為優(yōu)點,把胡鬧當作聰明,盲目的母愛蒙蔽了母親的雙眼,也蒙蔽了孩子的心靈。我們給孩子提供什么樣的愛,孩子就以適應(yīng)這種愛的方式成長。
真愛以孩子的成長需要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發(fā)展階段給予他不同方式的愛。與真愛相對應(yīng)的是無條件、無原則的愛——溺愛。這看似自我犧牲的愛,其實是懶惰的愛。溺愛是陷阱,實際上,溺愛孩子的母親只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卻披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外衣,變得仿佛不可指責。
無原則無條件的溺愛——毀了孩子
被溺愛包圍的孩子,經(jīng)常偽裝得很強大,背后,卻隱藏著被卻有著三個常見的惡果:
溺愛,不良行為的源頭
依賴。即對親密關(guān)系的嚴重依賴。他們不能接受獨立,必須和其他人黏在一起,必須通過其他人對自己的在乎,才能覺得自己有加之,他們先是依賴父母,最終依賴配偶或子女。他們是配偶和子女的地獄,因為他們只知道提出要求,讓別人關(guān)注自己,卻對別人的感受視而不見。
傷害別人。他們會發(fā)現(xiàn),一旦離開了親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會出現(xiàn)嚴重的自卑心理。但是他們自大慣了,不能接受這種自卑,所以會把自卑轉(zhuǎn)嫁到別人身上,變本加厲地傷害別人。
任性。溺愛讓他們養(yǎng)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這導致他們嚴重缺乏同情心。他們習慣了愿望立即被滿足,沒有學會愿望的滿足需要時間,而且得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xiàn)。“我要,我立刻就要”。成了他們的習慣。
溺愛,心理健康的破壞者
溺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很大,一方面容易使孩子形成固執(zhí)驕傲、唯我獨尊的乖張個性,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限制了孩子的獨立意識,壓抑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和進取精神。過度去保護孩子,時間長了,孩子會覺得什么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去做,在他的意識里,媽媽會為自己做好一切,依賴心理就這么滋長起來了,孩子主動去做事情去探索世界的積極性同時被扼殺了。
媽媽用無條件無原則的愛為孩子鋪好要走的路,使孩子逐漸喪失了自己開路的能力,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往往垂頭喪氣甚至無法承受一點小小的挫折。通常驕傲勢力的孩子也成長于溺愛的環(huán)境中,從小就認為人人都應(yīng)該順從自己的意志,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大發(fā)脾氣,不懂得體諒他人,這都是無條件無原則的母愛衍生出來的問題。英國教育界有句名言——“溺愛的雙親應(yīng)該記。好繕邮露继婧⒆幼,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這是對他有害的。孩子通常不需要嬌養(yǎng),他們要能盡職負責;過度的溺愛與嬌養(yǎng)其結(jié)果是侮辱。——(英)利斯”。
溺愛,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殺手
過度的保護是對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扼殺。事實上,孩子們最原始的愿望都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需求,所以在還不會講話的時候,便會用表情和聲音傳達出他的興趣點。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是產(chǎn)生成功欲望的一種動力,而媽媽過多的干預,過分的保護,逐漸地扼殺了孩子認識世界的積極性,讓他懶于去實踐,去追求,因為一切只要跟媽媽撒撒嬌就可以輕松實現(xiàn)。孩子遲早要面對社會,一個沒有獨立意識,個性霸道乖張,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如何能不碰壁,這個結(jié)果不是恰好和媽媽溺愛的初衷相悖了嗎?!本想給孩子最如意的生活,結(jié)果反倒為孩子的成長生涯徒增麻煩,所以,媽媽是不是應(yīng)該考慮適當放手,讓你的孩子積極、健康地成長呢?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說“一個健全的男孩子,一生之中總有一個時期,會熱烈地盼望前往某個不知名的地方,去挖掘埋藏已久的寶物。”就讓孩子自己去探寶吧,適當指引就好。
媽媽反思:
其實父母真的很愛珊珊,才會半夜不辭辛苦,不顧“面子”,四處忙碌,只為了尋找一塊讓寶寶不再哭鬧的棒棒糖。沒有原則和條件的愛,只會愛得越多,給孩子的傷害越大。如果爸爸媽媽再任由珊珊如此下去,最終也會不可避免地成為那個“傷透了心的母親”。
因此,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是做錯事情的時候,要誘導他懂得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嚴格要求,不要隨意遷就。
睡覺前,珊珊告訴媽媽,她要吃個小兔子形狀的棒棒糖才肯睡,媽媽告訴她家里已經(jīng)沒有了,明天去買。這下珊珊不依不饒了,非要吃了才肯睡,媽媽一再強調(diào)家里真的沒有了,并答應(yīng)她天亮了商店一開門就去給她買,可是珊珊說什么也不答應(yīng),哭得肝腸寸斷。爸爸、外公外婆不得不深夜穿好衣服,沿路一家一家“搜查”24小時營業(yè)的店鋪,甚至給自己的親友打電話詢問他們家有沒有這樣的棒棒糖,可是都沒有找到。最后,媽媽不得不敲開了并不是很熟悉的鄰居家的門,因為這個棒棒糖就是下午在小區(qū)玩耍時鄰居給珊珊的。
專家解析:
溺愛,給孩子的溫柔陷阱
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獨寶,一大家子的人寵著,一些媽媽是無條件地服從孩子的指揮,想法設(shè)法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至于要求是否合理,全然不顧。這種無條件無原則的母愛,不會跟孩子講道理,只是一味地寵慣,孩子說東就是東,要什么給什么。
一位母親為她的孩子傷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教育專家咨詢。專家問:“孩子第一次系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jié),你是不是不再給他買有鞋帶的鞋子?”母親點了點頭。專家又問:“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讓他走近洗碗池?”母親說“是”。專家接著問:“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整整用了1個小時,你嫌他笨手笨腳,對嗎?”這位母親驚愕地看了專家一眼。專家又說道:“孩子大學畢業(yè)去找工作,你又動用了自己的關(guān)系和權(quán)力。”這位母親從椅上站起來,驚愕地問專家說:“你怎么知道的?”專家說:“從那根鞋帶知道的。”母親接著問:“以后我該怎么辦?”專家說:“當他生病的時候,你最好帶他去醫(yī)院;他要結(jié)婚的時候,你最好給他準備好房子;他沒有錢時,你最好給他送錢去。這是你今后最好的選擇,別的,我也無能為力。”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存在著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而這個陷阱恰是那些過分保護孩子的母親親手挖掘的,掉進陷阱里的孩子,從小在媽媽的庇護下長大,逐漸喪失了自立能力。如此百依百順的母愛,其實就是溺愛。
每一位母親,天性里都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了關(guān)愛和責任感,為他付出,不辭辛勞,不圖回報。在“愛”面前,太多母親自愿做孩子的“自我延伸”,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揮,卻未曾想到,這種看似愛孩子的行為,因為有著“無條件、無原則”的前提,悄然地變成了吞噬孩子的溫柔陷阱。
孩子作為家中唯一的“中心”,做母親的,對著這個自己身上“掉下的肉”,自然更是寵愛加倍,母愛泛濫。孩子本是一張純凈的白紙,只是在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下,漸漸有了不同的色彩。
母親愛孩子,愛得沒有原則,會給孩子一個錯覺:媽媽如此愛我,我要什么,她都會答應(yīng),所以,無論如何,我的要求都是能夠被滿足的。日久天長,孩子就會滋生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tài),認為這個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自己的愿望就一定要被滿足,一旦不能達到,那么就會有一些極端的行為發(fā)生。這種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任性而自私的性格,正是由于母親沒有條件、沒有原則的愛代替了理智教育之后產(chǎn)生的惡果。將缺點視為優(yōu)點,把胡鬧當作聰明,盲目的母愛蒙蔽了母親的雙眼,也蒙蔽了孩子的心靈。我們給孩子提供什么樣的愛,孩子就以適應(yīng)這種愛的方式成長。
真愛以孩子的成長需要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發(fā)展階段給予他不同方式的愛。與真愛相對應(yīng)的是無條件、無原則的愛——溺愛。這看似自我犧牲的愛,其實是懶惰的愛。溺愛是陷阱,實際上,溺愛孩子的母親只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卻披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外衣,變得仿佛不可指責。
無原則無條件的溺愛——毀了孩子
被溺愛包圍的孩子,經(jīng)常偽裝得很強大,背后,卻隱藏著被卻有著三個常見的惡果:
溺愛,不良行為的源頭
依賴。即對親密關(guān)系的嚴重依賴。他們不能接受獨立,必須和其他人黏在一起,必須通過其他人對自己的在乎,才能覺得自己有加之,他們先是依賴父母,最終依賴配偶或子女。他們是配偶和子女的地獄,因為他們只知道提出要求,讓別人關(guān)注自己,卻對別人的感受視而不見。
傷害別人。他們會發(fā)現(xiàn),一旦離開了親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會出現(xiàn)嚴重的自卑心理。但是他們自大慣了,不能接受這種自卑,所以會把自卑轉(zhuǎn)嫁到別人身上,變本加厲地傷害別人。
任性。溺愛讓他們養(yǎng)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這導致他們嚴重缺乏同情心。他們習慣了愿望立即被滿足,沒有學會愿望的滿足需要時間,而且得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xiàn)。“我要,我立刻就要”。成了他們的習慣。
溺愛,心理健康的破壞者
溺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很大,一方面容易使孩子形成固執(zhí)驕傲、唯我獨尊的乖張個性,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限制了孩子的獨立意識,壓抑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和進取精神。過度去保護孩子,時間長了,孩子會覺得什么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去做,在他的意識里,媽媽會為自己做好一切,依賴心理就這么滋長起來了,孩子主動去做事情去探索世界的積極性同時被扼殺了。
媽媽用無條件無原則的愛為孩子鋪好要走的路,使孩子逐漸喪失了自己開路的能力,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往往垂頭喪氣甚至無法承受一點小小的挫折。通常驕傲勢力的孩子也成長于溺愛的環(huán)境中,從小就認為人人都應(yīng)該順從自己的意志,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大發(fā)脾氣,不懂得體諒他人,這都是無條件無原則的母愛衍生出來的問題。英國教育界有句名言——“溺愛的雙親應(yīng)該記。好繕邮露继婧⒆幼,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這是對他有害的。孩子通常不需要嬌養(yǎng),他們要能盡職負責;過度的溺愛與嬌養(yǎng)其結(jié)果是侮辱。——(英)利斯”。
溺愛,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殺手
過度的保護是對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扼殺。事實上,孩子們最原始的愿望都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需求,所以在還不會講話的時候,便會用表情和聲音傳達出他的興趣點。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是產(chǎn)生成功欲望的一種動力,而媽媽過多的干預,過分的保護,逐漸地扼殺了孩子認識世界的積極性,讓他懶于去實踐,去追求,因為一切只要跟媽媽撒撒嬌就可以輕松實現(xiàn)。孩子遲早要面對社會,一個沒有獨立意識,個性霸道乖張,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如何能不碰壁,這個結(jié)果不是恰好和媽媽溺愛的初衷相悖了嗎?!本想給孩子最如意的生活,結(jié)果反倒為孩子的成長生涯徒增麻煩,所以,媽媽是不是應(yīng)該考慮適當放手,讓你的孩子積極、健康地成長呢?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說“一個健全的男孩子,一生之中總有一個時期,會熱烈地盼望前往某個不知名的地方,去挖掘埋藏已久的寶物。”就讓孩子自己去探寶吧,適當指引就好。
媽媽反思:
其實父母真的很愛珊珊,才會半夜不辭辛苦,不顧“面子”,四處忙碌,只為了尋找一塊讓寶寶不再哭鬧的棒棒糖。沒有原則和條件的愛,只會愛得越多,給孩子的傷害越大。如果爸爸媽媽再任由珊珊如此下去,最終也會不可避免地成為那個“傷透了心的母親”。
因此,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是做錯事情的時候,要誘導他懂得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嚴格要求,不要隨意遷就。
相關(guān)文章
-
怎樣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 五招讓寶寶“能說會道”有很多的家長朋友說鄰居家或者朋友家、親戚家的寶寶好會講話,特別的討人喜歡,而自己家的寶寶卻沉默不語,怎樣都不肯多說話,其
-
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 讓孩子擁有良好習慣的方法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讓孩子長大成材,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是眾多家長對孩子的期盼,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那么在孩子小的時候要進
-
怎樣開發(fā)孩子的智力 讓孩子更聰明的方法孩子的智力雖然存在先天性,但是通過后天培養(yǎng)也可以獲得提高,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可以使用一些方法來開發(fā)孩子的智力,讓孩
-
孩子的20個壞習慣,你知道幾個?在三字經(jīng)中,開頭便是“人之初性本善”,這代表著孩子在成長期還不能充分理解對與錯的定義,因此作為家長,我們應(yīng)進行正確的引導
-
怎么教孩子游泳 只需簡單五步驟怎么教孩子游泳呢?說到游泳,這是一項很好的本領(lǐng),一些家長不會游泳,所以特別想教孩子學會游泳,但是自己不會游泳能不能教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