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fā)性肝癌應該做哪些檢查?
⑴實時超聲顯像(us):超聲顯像以其顯示實質軟組織臟器病變的靈敏度高和對*組織影響小兩大特點以及費用低廉而廣泛用于臨床,隨小肝癌逐漸增大超聲顯像顯示內部回聲由低回聲高回聲、混合回聲變化。直徑小于2cm的腫瘤常見低回聲結節(jié)型;2~3cm者顯示低回聲與周圍回聲頻率相同;3~5cm者多為周圍低回聲;而5cm以上者多為高回聲或混合回聲。隨腫瘤增大除上述多型性和多變性特點外,肝細胞癌尚具以下特征:①聲暈 (Halo)具有清晰的腫瘤包膜,結節(jié)中心呈比較均勻高回聲而鄰近包膜部位為一低回聲暗環(huán)為“聲暈”,系纖維包膜或解釋為腫瘤周圍血管。②結節(jié)中結節(jié):在高回聲型腫瘤區(qū)內具有不同回聲的結節(jié),提示肝細胞癌中生長的新瘤灶。超聲顯像在作肝癌定位外,并可顯示門脈主干及其分枝內有否癌栓形成,了解腫塊與大血管的解剖關系,有否癌腫播散及腹腔內淋巴結轉移,對術前確定治療方案,估計切除可能性及選擇肝動脈栓塞適應證和術后監(jiān)測復發(fā)均有重要價值。
近年來,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已廣泛用于臨床,除顯示占位病變外尚可顯示測量進出腫瘤的血流,以鑒別占位病灶的血供情況,推測腫瘤性質。超聲導引下穿刺活檢和瘤內局部注射已廣泛用于小肝癌的診斷和治療。采用高分辯率的術中超聲顯像可精確定位以提高手術切除率。
#p#副標題#e#
⑵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 在各種影像檢查中,CT最能反映肝臟病理形態(tài)表現(xiàn),如病灶大小、形態(tài)、部位、數(shù)目及有無病灶內出血壞死等。從病灶邊緣情況可了解其浸潤性,從門脈血管的癌栓和受侵犯情況可了解其侵犯性,CT被認為是補充超聲顯像估計病變范圍的首選非侵入性診斷方法。肝癌的CT表現(xiàn),平掃表現(xiàn):病灶一般為低密度,低于周圍肝實質密度,部分病灶周圍有一層更低密度的環(huán)影(暈圈征)。結節(jié)型邊緣較清楚,巨塊型和混合型邊緣多模糊和部分清楚。增強表現(xiàn):靜脈注射碘造影劑后病灶和肝組織密度得到不到程度的提高,謂之增強。包括:①動態(tài)增強掃描;采用團注法動態(tài)掃描或螺旋CT快速掃描,早期(肝動脈期)病灶呈高密度增強,高于周圍正常肝組織時間10~30秒,隨后病灶密度迅速下降,接近正常肝組織為等密度,此期易遺漏;病灶密度繼續(xù)下降肝組織呈低密度灶,此期可持續(xù)數(shù)分鐘,動態(tài)掃描早期增強圖易于發(fā)現(xiàn)腫塊直徑小于1cm或1~2cm的衛(wèi)星灶,亦有腲于小病灶的發(fā)現(xiàn)。②非動態(tài)掃描:普通掃描每次至少15秒以上,故病灶所處肝臟層面可能落在上述動態(tài)掃描的任何一期而呈不同密度,極大部分病灶落在低密度期,因此病灶較平掃時明顯降低。門脈系統(tǒng)及其他系統(tǒng)受侵犯的表現(xiàn):原發(fā)性肝癌門靜脈系統(tǒng)癌栓形成率高,增強較長顯示未強化的癌栓與明顯強化的血液間差異大,表現(xiàn)條狀充盈缺損致門脈主干或分支血管不規(guī)則或不顯影像。少數(shù)病人有下腔靜脈癌栓形成。肝門侵犯可造成肝內膽管擴張,偶見腹膜后淋巴結腫大,腹水等。肺部轉移在胸部CT檢查時呈現(xiàn)異常,比X 線胸處敏感。
近年來新的CT機器不斷更新,CT檢查技術的不斷改進,尤其是血管造影與CT結合技術如肝動脈內插管直接注射造影劑作CT增強的CTA(CT- Angiography)、於腸系膜上動脈或脾動脈注射造影劑于門靜脈期行CT斷層掃描(CTAP),以及血管造影時肝動脈內注入碘化油后間隔2~3周行 CT平掃的Lipiodol-ct,(Lp-CT)等方法,對小肝癌特別是1cm以的微小肝癌的檢出率優(yōu)于CT動態(tài)掃描。但上述多種方法中仍以CT平掃加增強列為常規(guī),可疑病灶或微小肝癌選用CTA和CTAP為確診的最有效方法。
#p#副標題#e#
⑶磁共振成像(MRI):肝癌時T1和T2馳豫時間延長,半數(shù)以上病例T1加權圖腫瘤表現(xiàn)為較周圍肝組織低信號強度或等信號強度,而在T1加權圖上均顯示高信號強度。原發(fā)性肝癌MRI的特性表現(xiàn):①腫瘤的脂肪變性,T1馳豫時間短,T1加權圖產生等或高信號,T2加權圖示不均勻的高信號強度,病灶邊緣不清楚,而肝癌伴纖維化者T1馳豫時間長則產生低信號強度。②腫瘤包膜存在,T1加權圖表現(xiàn)為腫瘤周圍呈低信號強度環(huán),T2加權圖顯示包膜不滿意。③腫瘤侵犯血管,MRI優(yōu)點是不用注射造影劑即可顯示門靜脈肝靜脈分枝、血管的受壓推移,癌栓時T1加權圖為中等信號強度,T2加權圖呈高信號強度。④子結節(jié)在T2加權圖為較正常肝實質高的信號強度。
⑷原發(fā)性肝癌血管造造影:非損傷性方法如超聲、CT、MRI已能發(fā)現(xiàn)很多小肝癌。但血管造影在肝癌的診斷中仍占一定地位,對 2觀以下的小肝癌造影術往往能更精確迅速地作出診斷。目前國內外仍沿用Seleinger經皮穿刺激股動脈插管法行肝血管造影,以扭曲型導管超選擇成功率最高,為診斷肝癌,了解肝動脈走向和解剖關系,導管插入肝總動脈或肝固有動脈即可達到目的,如疑血管變異可加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如目的在于栓塞治療,導管應盡可能深入超選擇達接近腫瘤的供血動脈,減少對非腫瘤區(qū)血供影響。肝癌的血管造影表現(xiàn)有:①腫瘤血管和腫瘤染色,是小肝癌的特征性表現(xiàn),動脈期顯示腫瘤血管增生紊亂,毛細血管期示腫瘤染色,小肝癌有時僅呈現(xiàn)腫瘤染色而無血管增生。治療后腫瘤血管減少或消失和腫瘤染色變化是判斷治療反應的重要指標。②較大腫瘤可顯示以下惡性特征如動脈位置拉直、扭曲和移位;腫瘤湖,動脈期造影劑積聚在腫瘤內排空延遲;腫瘤包繞動脈征,腫瘤生長浸潤使被包繞的動脈受壓不規(guī)則或例僵直;動靜脈瘺,即動脈期顯示門靜脈影;門靜脈癌栓形成,靜脈期見到門靜脈內有與其平行走向的條索狀“絨紋征”提示門靜脈已受腫瘤侵犯,有動靜脈瘺同時存在時此征可見于動脈期。血管造影對肝癌檢測力取決于病灶新生血管多少,多血管型肝癌即使2cm以下或更小亦易顯示。近年來發(fā)展有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即利用電子計算機把圖像的視頻信號轉換成數(shù)字信號,再將相減后的數(shù)據信號放大轉移成視頻信號,重建模擬圖像輸出,顯示背景清晰,對比度增強的造影圖像。肝血管造影檢查意義不僅在診斷,鑒別診斷,在術前或治療前要用于估計病變范圍,特別是了解肝內播散的子結節(jié)情況;血管解剖變異和重要血管的解剖關系以及門靜脈浸潤可提供正確客觀的信息。對送煤手術切除可能性和徹底性以及決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有重要價值。血管造影檢查不列入常規(guī)檢查項目,僅在上述非創(chuàng)傷性檢查不能滿意時方考慮應用。此外血管造影不僅起診斷作用,有些不宜手術的患者可在造影時立即進行化療栓塞或導入抗癌藥物或其他生物免疫制劑等。
#p#副標題#e#
⑸放射性核素顯像 肝膽放射性核素顯像是采用γ照像或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儀(SPECT)近年來為提高顯像效果致力於,尋找特異性高、親和力強的放射性藥物,如放射性核素標記的特異性強的抗肝癌的單克隆抗體或有關的腫瘤標志物的放射免疫顯象診斷已始用于臨床,可有效的增加放射活性的癌/肝比;99mTc- PMT(99mTc-吡多醛五甲基色氨酸)為一理想的肝膽顯像劑,肝膽通過時間短,肝癌、肝腺瘤內無膽管系統(tǒng)供膽汁排泄并與PMT有一定親和力故可在肝癌、肝腺瘤內濃聚停留較長時間,在延遲顯像(2~5小時)時肝癌和肝腺瘤組織中的99mTc-PMT 仍滯留,而周圍肝實質細胞中已排空,使癌或腺瘤內的放射性遠高于正常肝組織而出現(xiàn)“熱區(qū)”。故臨床應用于肝癌的定性定位診斷;如用于AFP陰性肝癌的定性診斷;鑒別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肝癌;肝外轉移灶的診斷和肝腺瘤的診斷。由于肝細胞癌陽性率僅60%左右,且受儀器分辯力影響,2cm以內的病變尚難顯示,故臨床應用尚不夠理想。
-
早期肝癌檢查診斷的方法有哪些生活中不管出現(xiàn)什么樣的疾病,大家要想得到更好的治療一定要有正確的檢查方法,才可以幫助更多的患者在治療上有更多的幫助,但是
-
肝癌疾病需要做什么樣的檢查肝癌疾病聽了讓人毛骨悚然,是十分難以治療的疾病,尤其到了晚期,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我們平時就要對自己的身體多加注意,經常進
-
檢查肝癌的辦法有哪些呢肝癌的出現(xiàn)會困擾較多的朋友,發(fā)病后就會帶給患者較多的痛苦,讓他們的肝部異常,我們需要清楚的認識肝癌的知識,發(fā)病后需要去醫(yī)
-
肝癌檢查和治療的方法肝癌是最嚴重的腫瘤疾病之一,給人的生命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但是它的治療一直是世界性難題,早期肝癌的治療還有一些辦法,到了
-
早期肝癌檢查的方法有哪些肝癌是近年來頻發(fā)的一種嚴重疾病,不僅摧殘人的身體健康,更摧殘人的精神,同時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但是肝癌早期的治療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