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的中醫(yī)病因有哪些呢
胃下垂是多發(fā)的,讓很多的朋友受到了傷害,導致他們的胃部出現(xiàn)了異常,該病的病因是很多的朋友并不了解的,而在中醫(yī)方面對于胃下垂有著不一樣的看法,接下來小編就來介紹一下胃下垂疾病的中醫(yī)病因有哪些呢。
胃下垂的中醫(yī)病因:
胃下垂是指x線胃腸鋇劑造影檢查發(fā)現(xiàn)胃的位置低于正常,胃小彎在髂脊連線以下,且伴有臨床一系列癥狀如腹脹、上腹疼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等。臨床上常與腎下垂合并存在,可為內臟下垂的一部分。究其原因首先為體質因素,即所謂無力型體質者,胃壁肌肉張力弛緩,胃遂延長下垂,“胃無力”乃下垂的原因,下垂是無力的后果;其次為腹壓因素,腹壁肌肉彈性降低或腹腔內壓力突然下降(如妊娠分娩、大量放腹水后)可致內臟下垂。另外十二指腸潰瘍或幽門病變引起不全梗阻,可使胃擴大,日久可導致胃下垂;精神憂郁,長期脫離勞動,使腹壁肌肉缺少鍛煉,飽食之后長途行走或勞動均與胃下垂有關,因此說胃下垂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其病機可概括為脾胃失和。引起脾胃失和的原因有飲食失節(jié),內上七情,勞累過度等。故《脾胃論》說:“故夫飲食失節(jié),寒溫不適,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木位,此所以病也。”“形體勞役則脾病”。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脾主升,胃主降,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臟腑功能失調即表現(xiàn)在脾胃這一對矛盾的功能紊亂,或為脾濕,或為胃燥,或為胃氣上逆,或為脾氣下陷,或為脾不運化,或為胃不受納。既有虛證也有實證,故氣虛可見,氣滯亦有。
初病在經(jīng)在氣,久病入絡在血,故《金匱要略》有:“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總之可以認為飲食、七情、勞累,可以使機體肌肉瘦薄,加之脾胃失和,納食減少。味不能歸于形,更使形體瘦削,肌肉不堅,而形成本病,其他如先天稟賦薄弱,分娩后的腹壁松弛,均可能使肌肉不堅,是重要的發(fā)病因素。本病脾胃臟腑功能失調,本是虛證,又因運化障礙,氣機阻滯,且日久入絡,又有瘀內停,更可挾濕、挾飲,故多實為呈虛實挾雜,正虛邪實或本虛標實之證。臨床治療除了健脾益氣、升陽舉陷以治本外,更宜佐化飲、降逆、行氣、活血、辛開苦泄以治標,以圖標本兼顧。
該病的預防可以從下面幾點入手:
1、飲食有規(guī)律,不要暴飲暴食或者偏食;
2、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肌肉力量,防止腹肌松弛;
3、盡量不要多次腹部手術,積極治療消耗性疾病。
診斷胃下垂最好的方法是x線鋇餐造影,可顯示無張力型胃:胃體呈垂直狀,蠕動無力,胃內滯留液較多,胃小彎弧線最低點在髂嵴連線以下;超聲波檢查可見胃的下緣下移入盆腔(小腹部位),胃電圖描記檢查可見胃電波幅值無論在餐前還是在餐后都低于正常。
中醫(yī)將胃下垂歸為“胃緩”,認為長期飲食失節(jié),或七情內傷,或勞倦過度,導致脾胃虛弱,中氣下陷,升降失常而發(fā)病。益氣健脾升陷是本病的治療原則,中醫(yī)辨證結合其它治療方法能取得較好療效。中醫(yī)認為,本病病因為:先天稟賦不足,體質虛弱;后天飲食失節(jié),情志所傷,脾胃失和;大病久病之后,耗傷中氣,從而升舉無力。 胃下垂在臨床上屬于難治性疾病,病人癥狀容易出現(xiàn)反復。
對于胃下垂疾病的中醫(yī)病因就是上述的介紹了,我們要多去關注胃下垂這種疾病,而且要均衡自己的日常飲食,平時吃一些利于我們胃部健康的食物,必須要清淡,而且還要利于消化,還要注意飲食速度不要過快,少食多餐的進食。
-
胃下垂患者的飲食注意要點大家對胃下垂疾病也應該有一定了解,胃下垂是屬于慢性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這種疾病的出現(xiàn),和我們的一些不良習慣有很大關系,這種疾
-
胃下垂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大家對胃下垂疾病都有過一定的了解,這種疾病的危害也很大,但是它產生的原因比較多,這種疾病出現(xiàn)以后要及時的進行治療,它的治
-
胃下垂患者在生活中的鍛煉方式胃下垂疾病在生活中很常見,這種疾病對患者健康帶來很大危害,患者一定要及時的接受治療,另外科學的護理以及鍛煉也能夠幫助疾病
-
談談胃下垂的癥狀有哪幾種胃下垂疾病對我們的影響很大,這種疾病主要是胃部出現(xiàn)松弛以致于位置發(fā)生變化,而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影響的疾病,許多肥胖者或者是
-
先天性胃下垂和后天性胃下垂的癥狀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能夠養(yǎng)成自己用良好的飲食習慣,那么就有可能會導致各種各樣的胃病出現(xiàn),對于人們來說,在日常生活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