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fā)現(xiàn):悲觀者的決策更加準確
“如果你認為自己每次都會贏,那你只會失望。如果你小心翼翼,并且做了該做的事情,就會意外地獲得正面結果。”英國最著名的賽馬訓練師納特如是說,他更相信悲觀。近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的一項研究與納特的觀點不謀而合,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在職場中,悲觀一點好處多多。
在我們身邊,不乏一些或多或少持有悲觀心態(tài)的人士。小尹就是這樣的人,他最看不慣危機四伏時,上司擺出一副“我自巋然不動”的架勢!盁o論什么情況下,我都不會將形勢看得那么樂觀,總會預想事情進展到某種程度就可能出現(xiàn)某些問題,或者我們可能完不成業(yè)績!毙∫f,同事私下叫他“悲觀主義者”。
事實上,所謂的悲觀主義者并非人們想象中那樣消極。悲觀的情緒很可能比樂觀主義更具適應性。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對類似賭博實驗的成功概率進行預測時,悲觀者預測的數(shù)據(jù)較之樂觀者要準確得多。因此,悲觀者更有可能做出正確決策。
悲觀情緒之所以具有適應性,是因為他們對壓力和危機更敏感,因而常常會未雨綢繆。在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中,危機感是人類以及其他動物賴以生存的心理基礎。它能幫助人們調動身體和心理的能量,贏得較高的績效。
同時,悲觀者對挫折有所預期,更易于積極應對。相對而言,盲目樂觀者很容易在危機來臨之前高枕無憂;當危機到來時,他們就只好如寒號鳥一般,只剩下念叨“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做窩”。而等到危機過后,盲目樂觀者就難以從中吸取教訓。與此相反,悲觀者對過去的痛苦往往有著更深刻的記憶,也因此反易于從挫折中獲得成長。
不過,悲觀必須要適度。過度悲觀者將未來視為危機四伏的不歸路,判斷力又走向了盲目的另一端,他們覺得一切行動都于事無補,因而可能消極應付。而且持續(xù)的悲觀,也會使得能量大量消耗。在職場上把弦繃得很緊的人,最好能夠在工作以外,找到自己完全放松的港灣。
相關文章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xiàn)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qū),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lián)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