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的人最沒安全感?
最新公布的調(diào)查結果表明,在我國,中等收入的人安全感最低。他們覺得社會治安沒有提供給他們最安全的環(huán)境,最容易產(chǎn)生處于危險之中的感覺。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許燕認為,中等收入的人,不僅在社會治安方面沒有安全感,他們的不安全感還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安全感歸根結底是內(nèi)心的平安,他們的不安全感,不僅與經(jīng)濟因素緊密聯(lián)系,更與心理因素相關。
地位不穩(wěn)定導致心理不穩(wěn)定
一般來說,收入的高低與社會地位緊密聯(lián)系。高收入的人有了較高的社會地位,心理上相對比較穩(wěn)定,有較強的安全感。低收入與社會地位較低的人,他們或者會保持原有狀態(tài),或者會向“高處走”,他們的心理也相對穩(wěn)定。但中等收入的人處于一個可上可下的境地,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不穩(wěn)定。地位的不穩(wěn)定勢必引起心理上的焦慮,帶來強烈的不安全感。
我們可以用“優(yōu)越感與壓力并存”來描述中等收入的人。相比于社會大多數(shù)人來說,他們有著較高的收入和相應的社會地位,會引起不少人的羨慕,這使他們有很強的優(yōu)越感。但與高收入階層相比,他們還有著不小的差距,這就給他們很大的壓力。同時,中等收入的人一般都會從事壓力較大、節(jié)奏較快、競爭激烈的工作,他們必須不斷努力、不斷提高自己才能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否則會有失業(yè)的危險。這也是他們不安全感的來源之一。
實際地位與社會期望的差距導致不安全感
中等收入的人一般都具有一定學歷和能力,對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自己能成為收入和社會地位很高的人。但事實上,他們一般還都是為別人“打工”,接受高收入階層的“領導”,這就會導致他們心理上的不平衡。
中等收入的人處于上一層面與下一層面的結合點,匯聚了兩個層面的特點,因此他們的心理上會有滿足與不滿足的沖突,心理沖突直接導致了不安全感的產(chǎn)生。
體力透支也會使人產(chǎn)生不安全感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好的身體是一切的基礎,也是人產(chǎn)生安全感的重要條件。這是因為人在與自然界搏斗來求得生存的過程中,健康的體魄是生存和發(fā)展的保證。沒有好的身體,就隨時都可能被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淘汰。
中等收入階層的人從事的工作壓力大、節(jié)奏快,其中還有一部分會選擇SOHO的工作方式,導致工作與生活的界限不明確,大部分都在透支體力。體力的透支造成了他們強烈的不安全感。有報道指出,中等收入的人用于保健品和健身活動的支出是所有階層中最高的。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們對自己的健康沒有信心,缺乏安全感。
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維持安全感本身就會造成不安全感
許教授說,渴望安全的生活環(huán)境是人的本能。如果這種安全的環(huán)境是通過別人來幫自己維持的,那么人會產(chǎn)生安全感;如果要通過自己的力量來維持安全環(huán)境,人就會產(chǎn)生不安全感。高收入的人有能力去居住在安全設施非常完善的地方,他們的安全是通過別人來幫助維持的。低收入階層的人雖然沒有能力去居住在安全防范完善的地方,但他們的財產(chǎn)和地位不足以引起“賊惦記著”,因此也不會對自己的安全產(chǎn)生擔心和焦慮。中等收入的人地位和財產(chǎn)會引人注意,但是又不足以負擔安全設施完善的居住條件,他們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保證安全,因此他們的安全感會比高收入和低收入者都低。
對外部控制力的強弱決定安全感的高低
人的安全感與對外界的控制能力是成正比的。高收入階層對外界的控制力比較大,因此安全感也是很強的。低收入的階層對外界的控制力最低,但他們通常都會有“習得性無助”。也就是說,他們對外界一向控制力很低,在屢次受到挫折之后,他們已經(jīng)適應了這種狀況,不愿意再去努力,也不去期望未來會有什么飛躍和改變。接受了現(xiàn)狀之后,就會安心于現(xiàn)在的生活,也會有足夠的安全感。
中等收入的階層處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位置,他們希望能夠擁有更大的控制力,也為此做出努力,但客觀條件限制了他們的控制力,加之較高的期望值更使得他們覺得自己對外界控制能力低,從而安全感降低。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許燕認為,中等收入的人,不僅在社會治安方面沒有安全感,他們的不安全感還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安全感歸根結底是內(nèi)心的平安,他們的不安全感,不僅與經(jīng)濟因素緊密聯(lián)系,更與心理因素相關。
地位不穩(wěn)定導致心理不穩(wěn)定
一般來說,收入的高低與社會地位緊密聯(lián)系。高收入的人有了較高的社會地位,心理上相對比較穩(wěn)定,有較強的安全感。低收入與社會地位較低的人,他們或者會保持原有狀態(tài),或者會向“高處走”,他們的心理也相對穩(wěn)定。但中等收入的人處于一個可上可下的境地,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不穩(wěn)定。地位的不穩(wěn)定勢必引起心理上的焦慮,帶來強烈的不安全感。
我們可以用“優(yōu)越感與壓力并存”來描述中等收入的人。相比于社會大多數(shù)人來說,他們有著較高的收入和相應的社會地位,會引起不少人的羨慕,這使他們有很強的優(yōu)越感。但與高收入階層相比,他們還有著不小的差距,這就給他們很大的壓力。同時,中等收入的人一般都會從事壓力較大、節(jié)奏較快、競爭激烈的工作,他們必須不斷努力、不斷提高自己才能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否則會有失業(yè)的危險。這也是他們不安全感的來源之一。
實際地位與社會期望的差距導致不安全感
中等收入的人一般都具有一定學歷和能力,對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自己能成為收入和社會地位很高的人。但事實上,他們一般還都是為別人“打工”,接受高收入階層的“領導”,這就會導致他們心理上的不平衡。
中等收入的人處于上一層面與下一層面的結合點,匯聚了兩個層面的特點,因此他們的心理上會有滿足與不滿足的沖突,心理沖突直接導致了不安全感的產(chǎn)生。
體力透支也會使人產(chǎn)生不安全感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好的身體是一切的基礎,也是人產(chǎn)生安全感的重要條件。這是因為人在與自然界搏斗來求得生存的過程中,健康的體魄是生存和發(fā)展的保證。沒有好的身體,就隨時都可能被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淘汰。
中等收入階層的人從事的工作壓力大、節(jié)奏快,其中還有一部分會選擇SOHO的工作方式,導致工作與生活的界限不明確,大部分都在透支體力。體力的透支造成了他們強烈的不安全感。有報道指出,中等收入的人用于保健品和健身活動的支出是所有階層中最高的。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們對自己的健康沒有信心,缺乏安全感。
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維持安全感本身就會造成不安全感
許教授說,渴望安全的生活環(huán)境是人的本能。如果這種安全的環(huán)境是通過別人來幫自己維持的,那么人會產(chǎn)生安全感;如果要通過自己的力量來維持安全環(huán)境,人就會產(chǎn)生不安全感。高收入的人有能力去居住在安全設施非常完善的地方,他們的安全是通過別人來幫助維持的。低收入階層的人雖然沒有能力去居住在安全防范完善的地方,但他們的財產(chǎn)和地位不足以引起“賊惦記著”,因此也不會對自己的安全產(chǎn)生擔心和焦慮。中等收入的人地位和財產(chǎn)會引人注意,但是又不足以負擔安全設施完善的居住條件,他們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保證安全,因此他們的安全感會比高收入和低收入者都低。
對外部控制力的強弱決定安全感的高低
人的安全感與對外界的控制能力是成正比的。高收入階層對外界的控制力比較大,因此安全感也是很強的。低收入的階層對外界的控制力最低,但他們通常都會有“習得性無助”。也就是說,他們對外界一向控制力很低,在屢次受到挫折之后,他們已經(jīng)適應了這種狀況,不愿意再去努力,也不去期望未來會有什么飛躍和改變。接受了現(xiàn)狀之后,就會安心于現(xiàn)在的生活,也會有足夠的安全感。
中等收入的階層處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位置,他們希望能夠擁有更大的控制力,也為此做出努力,但客觀條件限制了他們的控制力,加之較高的期望值更使得他們覺得自己對外界控制能力低,從而安全感降低。
相關文章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xiàn)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qū),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lián)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