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自我價值感者成就動機的特點
摘要:低自我價值感者的基本特點是中立和保守,他們成就動機的特點是:
(1)成就動機水平低,傾向于避免失敗以求自我保護;
(2)自我效能水平居中,在活動中的情緒既不十分積極,也不十分消極;
(3)行為追求表現(xiàn)目標,而不重視自我成長。
一、低自我價值感者及其基本特點
自我價值感(feeling of selfworth)指個體對自身的重要性價值的主觀感受,反映一個人對自己的悅納程度。以往的理論認為,低自我價值感者指劉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評估得很低的那些人,人們對自己的各方面都缺乏信心,不能悅納甚至厭惡自己。根據(jù)該理論,低自我價值感者與高自我價值感者的特點是相反的,這種觀點后來被證明是錯誤的(Jones, 1973,Shrauger, 1975)。
有關(guān)自我價值感的研究中,自我價值感得分的分布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即通常是對被試進行自我價值感測試,然后按得分高低平分成兩組,而實際得分范圍都在理論分值范圍的中上部。用中數(shù)劃分法對自我價值感得分進行劃分,就產(chǎn)生出兩個組:中數(shù)以上者為高自我價值感組,這種人喜歡認同自己的最佳狀態(tài);中數(shù)以下者為“低”自我價值感組,這組的人則對量表中每個問題都選擇居中答案。于是,高分是真的高,而低分是中間值。顯然,“低”自我價值感得分實際來自中間者的反應,而不是真正的低自我價值感者的情況。低自我價值感者實際上是人群中自我價值感居中的人。只是在正常人中,這類人屬于低自我價值感者。
基于上述事實,低自我價值感者的特征就不再是簡單地與高自我價值感者相反。他們并不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喪失競爭力的,他們的典型特征是中庸,對自己既不絕對肯定也不絕對否定。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水平低只是相對而言,是與高自我價值感者以很積極的態(tài)度看待自己的方式相比較而言。
低自我價值感者的自我觀念不太明確,很少對自己進行極端的描述,而更多地對自己采用模棱兩可的評價和描述,有時甚至是混亂和矛盾的,具有含糊和不確定的自我圖式。自我觀念的同一性水平較低,缺乏內(nèi)在一致性自我。自我觀念的穩(wěn)定性較小。低自我價值感者在社會情景中普遍表現(xiàn)為更容易受到外界與自我有關(guān)暗示的影響,無論在實驗情景還是日常生活中都表現(xiàn)為對與自我相關(guān)的信息格外敏感,對社會情景進行反應時非常保守和謹慎,顯得中庸,不偏不倚。
從以上對低自我價值感者特征的新發(fā)現(xiàn)可以看出,以往所估計的低自我價值感者的成就動機特點可能存在著偏差,下面我們將根據(jù)有關(guān)實證資料來討論低自我價值感者成就動機的某些特點。
二、低自我價值感者的成就動機水平
人們的成就行為具有追求成功和避免失敗兩種相對的傾向,追求成功的傾向遠大于避免失敗的傾向,成就動機水平就高;反之,則低。
以往的理論認為低自我價值感者具有消極的自我觀念,自我價值感水平極低,因而出于一種補償?shù)男睦,他們要拼命進行自我提高。例如:Dinner等人(1972)認為,低自我價值感者屬于一無所有的貧困者,沒有什么可以損失,所以他們應當采取冒險的、自我增榮(self-aggrandizing)的,快速致富的方案來提高他們的自我觀念。相對而言,高自我價值感者是相對富有的人,他們可能失去的多而將要贏得的少,于是他們應該屬于那種盡可能避免損失的謹慎投資者。但是, 80年代, Crocker(1985)等人發(fā)現(xiàn),低自我價值感者并不喜歡采用冒險和自我增榮策略,相反,他們一貫顯得謹慎、謙虛、克制、順從等等;自我提高是高自我價值感者的特點,而不是低自我價值感者的特點(Baumeister, 1982)?磥砬笆隼碚撌钦静蛔∧_的,原因在于對低自我價值感者特性有誤解。
事實上,低自我價值感者出于中庸和保守的特點,他們對失敗的恐懼勝過對成功的希望,也就是說,他們避免失敗的傾向遠大于追求成功的傾向,成就動機水平低。成就動機對成就行為的影響表現(xiàn)在,成就動機水平不同的人在完成任務和選擇目標上有不同的行為表現(xiàn)。成就動機高的人往往通過各種活動努力提高自尊心和心理上的滿足,成就動機低的人則常通過各種活動防止自尊心受傷害和產(chǎn)生心理煩惱。 Tice(1991)關(guān)于“自設(shè)障礙”的系列實驗研究對此作了充分的驗證。
自設(shè)障礙(self-hadicapping)是指人們對認為容易導致失敗的、困難的行為自己設(shè)置障礙,要么為行為的失敗提供自我保護的理由。要么為行為的成功增添聲望,是一種結(jié)合了自我提高和自我保護兩種動機的策略。有關(guān)“自我障礙”的前期研究成果表明,人們可能出于雙重動機而自設(shè)障礙,即他們希望在同一個策略中同時得到自我提高和自我保護兩種好處。也可能主要因為兩種動機中的一種而采取自設(shè)障礙的策略,而只把另一種動機作為附帶的獎勵。自我障礙會在重要的、對自我價值感造成威脅的情況下產(chǎn)生。至于采取這種策略主要出于自我提高還是自我保護的動機則取決于自我價值感的個體差異。自設(shè)障礙不會在不重要的情況下發(fā)生,實驗前說明任務并不重要,使人并不感到評定與自我有多大聯(lián)系,也就不會促使人們采取自設(shè)障礙這樣的策略來夸大對行為歸因的好處(Arkin, 1985, Tice,&Baumeister, 1990)。
在準備第一項實驗時,實驗者允許被試決定練習的次數(shù)(被試可采取不練習或少練習來進行自設(shè)障礙)。情景的布置要使自設(shè)障礙要么只提高成功聲望而不保護被試免遭失敗的威脅,要么只起保護作用但不提高成功聲望。具體方法是:告訴一半的被試測驗只適合于特別的、具有天才水平的人做(這樣會使人們贏得尊嚴),告訴另一半被試測驗只適合特別笨的人做(這樣人們可能喪失自我價值感)。結(jié)果顯示:(1)預先說明評定很重要時,高自我價值感者在自設(shè)障礙可以提高成功的聲望而不保護他免遭失敗的情景下,減少練習次數(shù);低自我價值感者在自設(shè)障礙提供保護尊嚴不受失敗威脅,但不提高成功聲望的情景下,少作練習或不練習。(2)預先說明評定不重要時,高自我價值感者為了追求杰出而多作練習,低自我價值感者則為了避免失敗而作較多的練習。恰好與重要情況時相反。
第二項實驗是對預先說明評定重要的實驗進行重要考查。自設(shè)障礙的操作采取了shepperd& Arkin(1989a,b)的方法,即通過允許被試選擇分散注意力的、有損實驗行為的音樂在評定(測驗)中播放,來進行自設(shè)障礙。所有被試都要參加一個由電腦操縱的非文字(noverba1)的智力測驗,并伴有背景音樂。被試可選擇自己測驗中的背景音樂,這些曲目經(jīng)證明可以提高或降低他們的測驗分數(shù)。一半被試被告知只有高分才有意義(因此成功帶來的自我提高是自設(shè)障礙的惟一好處),而另一半被試則被告知只有低分才有意義(因此自我保護以免失敗是自設(shè)障礙的惟一好處)。結(jié)果證實了,如果情景的設(shè)置,使自設(shè)障礙能夠保護被試不受失敗對自我價值感的威脅,但不提高成功的價值,那么低自我價值感被試就比高自我價值感被試更愿意通過選擇抑制行為能力的音樂來達到自設(shè)障礙的目的。如果情景設(shè)置使自設(shè)障礙只能提高成功價值而不起保護作用,那么,高自我價值感被試則比低自我價值感被試更多地采取自設(shè)障礙的策略。
在不重要的情況下,低自我價值感者通過充分準備以減少失敗的可能性來努力保護其自我形象。但當任務與自我關(guān)系較大時,他們會減少練習或選擇干擾音樂,雖然這樣會增加他們失敗的機會,但同時也增加了對成績歸因的模糊性。這樣,失敗可以歸因于外部的阻礙而不是個體的能力,低分反映低能就不是顯而易見,以便達到不損害自己形象的目的,從而進行自我保護。
上述實驗說明低自我價值感者既不是可憐巴巴的自怨自恨的人,也不是一無所有、魯莽向前的自我提高者。相反,他們表現(xiàn)出謹慎和不穩(wěn)定的特點。他們渴望成功又害怕失敗——而后者又往往超過前者,從而導致自我保護的態(tài)度。遇到新的或挑戰(zhàn)性的情況,他們首先考慮的顯然是防止災難,因此,他們的行為主要受保護自身免受失敗、排斥和其他侮辱的動機所驅(qū)使,成就動機水平較低。
三、低自我價值感者的自我效能水平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個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班杜拉(Bandura, 1982)把個體對成就行為是否成功的預期分為結(jié)果預期和效能預期,后者是指人對自己能夠進行某成就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或判斷,它意味著個體是否確信自己能夠成功地進行帶來某一結(jié)果的行為。當人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他就會產(chǎn)生高“自我效能感”,并以此從事這一活動。自我效能水平的一個功能是影響活動時的情緒。自我效能水平高者信心十足、情緒飽滿;而自我效能水平低者則焦慮躊躇、消極頹廢。
以往的理論認為,低自我價值感者是與高自我價值感者截然不同的另一類人,他們自我價值感低,自我觀念消極,因而其自我效能水平也必然低。例如,60年代,Aronson(1962)等人提出了“自我一致性理論”(self-consistency theory),認為一個人的動機與其自我價值感一致,具有高自我價值感的人主要受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動機的支配;低自我價值感者則與高自我價值感者相反,左右其行為的動機主要是自我憎惡(self-enhancement)。根據(jù)該理論,高自我價值感者追求成功,低自我價值感者等待失敗,自我效能水平低。這一理論的根據(jù)在于,成功與高自我價值感者的自我觀念一致,失敗則與低自我價值感者的自我觀念一致。那么,事實如何呢?讓我們來看看Baumeister,Hutton & Tice(1989)對“自我表現(xiàn)”的實驗研究。
自我表現(xiàn)(Self Presentation)是以各種方法引導人們表現(xiàn)自己,即對人們?nèi)绾伪憩F(xiàn)自己提出要求,就可以通過人們對這些要求的反應情況來觀察支配他們行為的主導動機。從而考察他們的自我效能水平。其中自我表現(xiàn)還必須具有檢驗自我價值感水平的作用。
實驗是由實驗組和控制組被試之間兩兩進行交談,然后測驗他們對合作者談話的臥憶成績,并對他們認知源的分配情況進行分析,從而間接考察高低自我價值感者的自我效能水平。指導語要求實驗組被試在分組交談中,部分人以積極的、興奮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另一部分人以消極的、沮喪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而對控制組被試則沒有特殊要求,因此他們在自我表現(xiàn)時要更自發(fā)些。結(jié)果顯示:高自我價值感被試在以積極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時,對合作者談話的記憶成績增強,超過他們以消極方式表現(xiàn)自己時的成績,并且勝過同樣情況時低自我價值感被試的成績;而低自我價值感被試無論以積極的方式還是以消極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時,對合作者談話的回憶成績都很差。
根據(jù)自我效能水平影響活動情緒的功能,如果低自我價值感者是自我怨恨和自我無用感的觀點是正確的,即如果他們的自我效能水平很低,那么,他們對自我表現(xiàn)時顯得羞怯和消極將會感到習慣和自然,正如高自我價值感者對于自我表現(xiàn)時以積極的自信的方式習以為常一樣。似是,如果低自我價值感者自我效能水平居中,受自我保護意識的驅(qū)使,他們會很自然地表現(xiàn)得不偏不倚,十分節(jié)制,既不大積極也不太消極。而被試在以他們熟悉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時,他們分配到自我表現(xiàn)方面的認知源就會較少,而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關(guān)注合作者的談話內(nèi)容。相反,如果以他們陌生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他們就較難注意到合作者的陳述。
高自我價值感被試的成績說明他們的確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低自我價值感被試具有很低的自我效能水平,他們在消極的自我表現(xiàn)的方式中的回憶成績就該最好,而實驗結(jié)果卻與此相悸。說明低自我價值感者以積極和消極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都感到比較困難,而且這種困難使他們必須投入更多的認知源以控制其自我表現(xiàn),而只留下較少的能量來對合作者的陳述進行加工。
低自我價值感者是保守的、中庸的,自我價值感居中的人,他們也并不是與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高自我價值感者完全相反,自我效能水平很低,而是有著中等的自我效能感。因此,低自我價值感者既不是很能面對困難,也不是完全逃避困難;既不能堅持不懈,也不會淺嘗輒止;既不是信心百倍、積極主動,也不是自卑退縮、消極被動。
四、低自我價值感者的追求目標
Dweck(1986)提出,人們成就行為所追求的目標往往有兩種:一種是學習目標(learning goal),一種是表現(xiàn)目標(performance goal)。追求學習目標的人,一方面追求工作成功,另一方面追求自我成長。這類人成功了,自然會有成就感;失敗了,也會從中學到知識、鍛煉能力。追求表現(xiàn)目標的人,所追求的并非真正是工作的成功,而是借這種成功表現(xiàn)自己,博得他人的好評。
低自我價值感者的保守性使他們不在乎工作本身的意義,也不在乎成功或失敗給自己的成長帶來什么好處,而更看中成敗會給別人留下什么印象。因而,他們的成就需要更傾向于自我表現(xiàn)而不是自我成長,他們的成就行為更多地追求表現(xiàn)目標,而不是學習目標。
在Baumeister和Tice( 1985)關(guān)于“任務的繼續(xù)和選擇”(persistence and choice of task的實驗中,實驗者讓被試完成一項任務,然后對他們的能力水平給出評價。評價分為杰出叫非常成功和不幸失敗等。另外,允許一些人制造借口以挽回顏面,而另一些人雖被允許找借口,但卻又親耳聽見一個個借口遭到拒絕和蔑視,接著又是對他們干得有多糟的重申,從而使他們受到極大的侮辱。被試在預備實驗中單獨做問卷。正式實驗將每個被試單獨安排在不同的房間里,并告訴被試剩下的任務只有填寫最后一張問卷。而給被試的時間遠遠超過填問卷所需時間。因此被試有機會繼續(xù)完成剛才的任務。與此同時,一組觀察人員正通過隱蔽的觀察窗口悄悄地觀察著各位被試,如果有人在做剛才的問卷,就記錄下他們花在“焦點任務” (focal task)上的時間。結(jié)果顯示:高自我價值感者傾向于繼續(xù)堅持做他們已取得成功的工作,避開已帶來失敗的工作,盡管這個失敗極其丟臉并難以挽回,低自我價值感者則相反,傾向于避開他們干得很出色的工作,但卻繼續(xù)堅持完成給他們帶來恥辱和失敗的工作。
實驗說明,高自我價值感者著眼于自身優(yōu)勢,并努力發(fā)揮使之更好。低自我價值感者一旦在工作中達到勝任程度,就對之較為忽略了,而更關(guān)注彌補不足以保護自己免受失敗的恥辱。說明低自我價值感者追求表現(xiàn)目標,不追求學習目標。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xiàn)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qū),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guān)聯(lián)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