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吃水餃 為何冬至要吃水餃
冬至是我國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民間常說,冬至到,吃水餃,吃水餃是冬至時節(jié)北方的傳統(tǒng)習慣,那么為何冬至時節(jié)要吃水餃呢?
在北方,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的風俗流傳至今。冬至,俗稱“冬節(jié)”,是中國農(nóng)歷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在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而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黑夜會慢慢變短。在古代,國人就有“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的說法,在《清嘉錄》中,還有“冬至大如年”之說,足以見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而在中華大地上,更是流傳下來豐富多彩的冬至飲食習俗。
北方冬至要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yī)圣張仲景發(fā)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東漢末年,名醫(y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于是發(fā)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fā)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xù)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并稱之為“餃耳”、“餃子”。此后,“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里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xiàn)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寧夏冬至要吃“頭腦”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diào)料,湯滾開后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粉湯餃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羊肉粉湯餃子做法獨特,味道香辣可口,現(xiàn)在已成為銀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
冬季養(yǎng)生小常識冬季人體抵抗力下降,學會養(yǎng)生保健是關鍵,那冬季該如何養(yǎng)生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個養(yǎng)生的小常識。喝酒不暖身,最好喝生姜
-
四季養(yǎng)生的訣竅人體的陰陽,是生命的根本。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即所謂“四時陰陽”。善于養(yǎng)生的人,也要使人體中的陰陽與四
-
三伏天來了,明星們都這么做?關于夏天那些事兒——越是夏天越是不要與冷飲為伴。特別是三伏天,一定要忌吃冰冷食物。多喝溫水,能為身體打下堅實基礎。
-
夏天吹空調(diào)濕氣重怎么辦?夏天人體的汗毛孔本來是張開的,人們每天都要在室內(nèi)外進進出出,
-
中藥祛苦四法,喝中藥也可以不苦!良藥苦口利于病,人人皆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