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做最壞打算”不可取
要一分為二來看待“最壞的打算”。“凡事做最壞的打算”不可取,容易形成悲觀傾向,遇事產生失望和痛苦的可能性也因之增大。但從不做最壞打算,盲目樂觀,失敗的風險也會增大。
“凡事做最壞的打算”,這是我們在做事時常用來鼓勵和寬慰自己的一種方法,但凡事做最壞的打算未必是好事。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讓一組大學生先預估自己做一套測試題的結果之后再開始做題,結果發(fā)現,那些低估了結果(性情悲觀)的大學生所預測的得分,比高估了結果(性情樂觀)的大學生更加接近實際的得分,但是,他們卻比樂觀大學生更加因失望而感到不愉快。也就是說,凡事做最壞的打算并沒有緩解悲觀者的壓力。
這項研究表明,人們對失敗的反應主要是由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決定的。那些遇事想到成功的人擁有陽光般的心態(tài),失敗的時候也總能看到光明的一面,絕不否定自己的能力,常常為自己找到合理的解釋。而那些傾向于做較低期望的人,往往是悲觀的人,在面對失敗時,沒有足夠的自信。他們喜歡責備自己,總是把失敗的原因歸咎于自己。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作內歸因,即遇事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在自身之外找原因,則屬于外歸因。心理學研究表明,遇到愉快或成功的事,進行內歸因能增強自信,有利于心理健康;遇到不愉快的事,外歸因則能緩解壓力。
因此,要一分為二來看待“最壞的打算”。“凡事做最壞的打算”不可取,容易形成悲觀傾向,遇事產生失望和痛苦的可能性也因之增大。但從不做最壞打算,盲目樂觀,失敗的風險也會增大。
建議“凡事樂觀而冷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最好的打算,盡最大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保持陽光心態(tài),巧妙地運用內歸因和外歸因的心理學原理,從容面對成功和失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qū),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fā)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