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藥配伍,寒熱并用
《傷寒論》中的寒熱并用,除了是治法上的溫清并用,治療寒熱錯雜證之外;還有藥物配伍上的舍性取用和反佐用藥的特點。
1.舍性取用之寒熱并用
藥性有寒熱溫涼之分,而治療功用則有汗吐下和溫清補消之異。制方時必須根據(jù)藥物性味和主治功能擇宜而用。臨床上每每遇到如下問題,擬選的藥物功效適合病性需要,但其寒熱藥性又與寒熱病性相悖。對此,《傷寒論》中多采用相反藥性的藥物,互相制約,消除不宜藥性的作用,而保留其功用,即舍性存用。此種配伍方法,《傷寒論》可謂處方的典范。如63條麻杏石甘湯證,“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162條“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本方即以石膏易麻黃湯之桂枝,以石膏辛寒矯治麻黃之溫熱,而存麻黃杏仁宣肺平喘之功效,使辛溫解表轉(zhuǎn)為辛涼宣肺定喘之劑,此種配伍在《金匱要略》中尤為突出,如《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篇“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病屬寒實內(nèi)結(jié),治宜溫下,但大黃苦寒之性又不宜于寒實之病性,故加辛溫走竄之附子、細辛,矯除其寒性而存其瀉下之功效,變寒下藥為溫下劑。
寒熱并用,用一藥之性,制約他藥之性而存其功效,是方劑配伍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實際上,《傷寒論》治痞的半夏瀉心湯,雖然醫(yī)家大多認為是寒熱并用,并由此推測痞證的病機是寒熱互結(jié),但149條原文指出“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并無寒熱的論述,158條指出“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157條指出痞證的病機是“胃中不和”,寒熱之象在痞證中并不突出,所以干姜配黃芩、黃連的用意,不在寒與熱,而是取干姜之辛與黃連之苦,辛開苦降以瀉心消痞,有“舍性取用”的用藥思維特點。臨床寒熱象不明顯之痞,用之亦有效,即是佐證。
2.反佐法之寒熱并用
反佐是中醫(yī)處方用藥的一種獨特的方法。早在內(nèi)經(jīng)《素問·五常政大論》就指出“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反佐法是為了避免病性對藥性在寒熱方面的格拒,以致病不納藥而設(shè)。用藥反佐在《傷寒論》中,主要是大熱劑中稍加寒涼藥,大寒劑中稍加溫熱藥。如少陰篇(315條)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霍亂病》篇(390條)“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兩方均治陽虛至甚,陰寒盛極之證,故用大劑姜附以回陽救逆,但純用陽藥,恐陰盛格拒而嘔,故加苦寒之豬膽汁以為引導(dǎo)之用。也就是《內(nèi)經(jīng)》“甚者從之”之意。但反佐法與反治法是不同的。反佐是用藥之法度,真正發(fā)揮治療作用的主藥還是“治寒以熱,治熱以寒”,屬于逆治(正治)作用;而反治法,是與正治相對而言的治法,如《傷寒論》350條“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為內(nèi)真熱外假寒(厥),故用寒劑,370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為真寒假熱,而用熱劑,從其假象,故稱從治,但依然是治寒以熱,治熱以寒的方法,與反佐法是不同的。
-
高血脂吃什么好?綠豆海帶湯降血脂高血脂應(yīng)該要多吃一些綠豆和海帶,具有降血脂的作用,盡量吃清淡的食物,有利于降低血脂,紅薯具有降血脂的作用,燕麥片具有降血
-
采用肚臍敷藥可緩解失眠嗎在平時生活中因生活節(jié)奏,并加上工作壓力、勞累等影響,使得我們的身體偶爾會出現(xiàn)短暫時期的失眠、腹脹、女性的痛經(jīng)等等不適,但
-
家中有老人常備哪些中成藥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很多老年人的身體體質(zhì)正在不斷的降低,身體的各種功能正在慢慢的退化,抵抗力也在不斷的下降,這樣就會使身
-
中醫(yī)如何治療精子下降在日常男性對待自身健康,使之都是非常大意和有所忽視的,特別有嗜好頻繁的進行桑拿、熱水浴,殊不知這樣給體內(nèi)精子造成極大
-
發(fā)生牙齦出血后如何利用中藥進行緩解有時刷牙的時候會出現(xiàn)流血,實際這都是牙齦出血所造成的,由于刷牙時沒有掌握很好的方法,繼而出現(xiàn)了大量的牙齒流血現(xiàn)象,如果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