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藥古法,有多少被我們忽略了?
《傷寒論》對藥物的煎煮方法十分重視,其煎藥方法除了常見的先煎、后下、烊化、對服之外,還有一些更特殊的煎藥方法,這些特殊的煎藥方法廣大中醫(yī)師在處方醫(yī)囑時常常被忽略,而影響到中醫(yī)湯劑療效的正常發(fā)揮。
1.加酒同煎法 如炙甘草湯,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佐清酒同煎目的在于借酒行氣血、通經(jīng)絡(luò)、和陰陽,助行藥勢、宣痹通陽。尤其在補陰劑或氣血雙補劑中加酒能夠通行藥性,達到補而不滯之目的。炙甘草湯是治療氣虛血少之脈結(jié)代、心動悸的常用方劑,在煎藥的同時加入清酒,不獨增強通心陽、推動血行之作用,而且還使諸養(yǎng)陰藥滋膩之性得清酒而消除。此外酒還是一種很好的溶媒,加酒同煎,方劑中的有效成分能夠最大限度的溶出。筆者在10年前用炙甘草湯治療數(shù)十例老年心動悸、脈結(jié)代、少氣少苔患者,收效惘然,遂在活血化瘀、通陽益氣等治法及方劑中變來變?nèi),在越變越亂自己更加納悶之余,又回過頭來翻閱《傷寒論》中的炙甘草湯,發(fā)現(xiàn)忽略了原方中的加酒同煎法,令自已遺憾不已!從此以后,再遇心動悸、脈結(jié)代患者,或被西醫(yī)診斷為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的患者,處以炙甘草湯時,據(jù)脈癥情形必告知加入50~250ml數(shù)量不等的黃酒同煎,始從仲師方中體會到了炙甘草湯在臨床實例應(yīng)用中的“鼓桴之效”。
2.加蜜同煎法 如陷胸丸,以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仲師在方中加蜜之目的有四:一是為了緩和陷胸丸的峻烈藥性變峻下為緩攻;二是取其和中之效,顧護胃氣;三是取其甘潤緩急之功,輔佐主藥發(fā)揮作用;四是取甘以矯味!侗静菥V目》云:“蜜,其入藥之功有五,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和百藥而與甘草同功”“和營衛(wèi)、潤五臟、通三焦、潤脾胃”。今天有些醫(yī)師在處方時往往舍蜜不入,使方劑療效不能盡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甚為遺憾。
3.米熟則湯成 如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桂枝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等。這些方后均注有“米熟成”,米熟則湯成,目的在于取稼穡之品粳米甘平之性,在補養(yǎng)脾胃、顧護脾肺之陰的同時,緩其方中其它藥物之寒降性能,使藥性在中上焦持久地發(fā)揮治療效用。由于粳米是一味藥食兩用、以食為主的品種,屬多數(shù)藥房、藥店配方“斷檔”飲片,醫(yī)師處方、藥師配方時只是告知病家或患者從自家的米袋中抓出“一撮”放在它藥中一起煎煮,在處方或配方有粳米的處方時,“抓一撮大米放入”成了醫(yī)師或藥師們的“口頭禪”,很少有醫(yī)師或藥師告知病家或患者“米熟湯成”這個煎煮的“度”!
4.麻沸湯漬服 大黃黃連瀉心湯是治療胃脘部堵痞塞、按之柔軟屬氣痞的有效方劑,仲師在方后注曰:“上二味,以麻沸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服”。因何要用麻沸湯漬之?就是因為大黃、黃連氣厚味重,長時間煎煮后,多走腸胃而具瀉下作用,故本方不用煎煮之法,而以滾開的沸水浸泡少頃,絞汁即飲,這種特殊煎法所得湯劑就能達到取其氣、薄其味而除上部無形邪熱之目的。同樣,仲景在使用附子瀉心湯治療“心下痞,而復(fù)惡寒汗出者”時,將“三黃”用麻沸湯二升漬之,以清瀉上部之邪熱而達到結(jié)散痞消;再將附子“別煮取汁”而發(fā)揮溫經(jīng)固表之功。
5.去滓重煎法 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均屬和解劑,分別用于和中降逆消痞、和胃消中,消痞止利、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后注曰:“……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云“去滓再煎”者,就是使用濃縮法減少藥物的體積,讓患者服藥量不致過多,其目的在于使“三瀉心湯”和陰陽、順升降、調(diào)虛實之功卓著。藥性和合,不偏不烈,更適合于半表半里、升降失司、寒熱錯雜之證。
6.先煎去上沬 仲景在麻黃湯、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葛根黃芩黃連湯、小青龍湯、大青龍湯等方劑中,對麻黃、葛根的使用均注云:“……先煮麻黃、葛根,去上沫,內(nèi)諸藥……”其用意不僅在“去上沫、恐令人心煩”與“緩其性”,還在于增加藥物溶出度,增強方劑的臨床療效。
1.加酒同煎法 如炙甘草湯,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佐清酒同煎目的在于借酒行氣血、通經(jīng)絡(luò)、和陰陽,助行藥勢、宣痹通陽。尤其在補陰劑或氣血雙補劑中加酒能夠通行藥性,達到補而不滯之目的。炙甘草湯是治療氣虛血少之脈結(jié)代、心動悸的常用方劑,在煎藥的同時加入清酒,不獨增強通心陽、推動血行之作用,而且還使諸養(yǎng)陰藥滋膩之性得清酒而消除。此外酒還是一種很好的溶媒,加酒同煎,方劑中的有效成分能夠最大限度的溶出。筆者在10年前用炙甘草湯治療數(shù)十例老年心動悸、脈結(jié)代、少氣少苔患者,收效惘然,遂在活血化瘀、通陽益氣等治法及方劑中變來變?nèi),在越變越亂自己更加納悶之余,又回過頭來翻閱《傷寒論》中的炙甘草湯,發(fā)現(xiàn)忽略了原方中的加酒同煎法,令自已遺憾不已!從此以后,再遇心動悸、脈結(jié)代患者,或被西醫(yī)診斷為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的患者,處以炙甘草湯時,據(jù)脈癥情形必告知加入50~250ml數(shù)量不等的黃酒同煎,始從仲師方中體會到了炙甘草湯在臨床實例應(yīng)用中的“鼓桴之效”。
2.加蜜同煎法 如陷胸丸,以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仲師在方中加蜜之目的有四:一是為了緩和陷胸丸的峻烈藥性變峻下為緩攻;二是取其和中之效,顧護胃氣;三是取其甘潤緩急之功,輔佐主藥發(fā)揮作用;四是取甘以矯味!侗静菥V目》云:“蜜,其入藥之功有五,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和百藥而與甘草同功”“和營衛(wèi)、潤五臟、通三焦、潤脾胃”。今天有些醫(yī)師在處方時往往舍蜜不入,使方劑療效不能盡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甚為遺憾。
3.米熟則湯成 如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桂枝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等。這些方后均注有“米熟成”,米熟則湯成,目的在于取稼穡之品粳米甘平之性,在補養(yǎng)脾胃、顧護脾肺之陰的同時,緩其方中其它藥物之寒降性能,使藥性在中上焦持久地發(fā)揮治療效用。由于粳米是一味藥食兩用、以食為主的品種,屬多數(shù)藥房、藥店配方“斷檔”飲片,醫(yī)師處方、藥師配方時只是告知病家或患者從自家的米袋中抓出“一撮”放在它藥中一起煎煮,在處方或配方有粳米的處方時,“抓一撮大米放入”成了醫(yī)師或藥師們的“口頭禪”,很少有醫(yī)師或藥師告知病家或患者“米熟湯成”這個煎煮的“度”!
4.麻沸湯漬服 大黃黃連瀉心湯是治療胃脘部堵痞塞、按之柔軟屬氣痞的有效方劑,仲師在方后注曰:“上二味,以麻沸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服”。因何要用麻沸湯漬之?就是因為大黃、黃連氣厚味重,長時間煎煮后,多走腸胃而具瀉下作用,故本方不用煎煮之法,而以滾開的沸水浸泡少頃,絞汁即飲,這種特殊煎法所得湯劑就能達到取其氣、薄其味而除上部無形邪熱之目的。同樣,仲景在使用附子瀉心湯治療“心下痞,而復(fù)惡寒汗出者”時,將“三黃”用麻沸湯二升漬之,以清瀉上部之邪熱而達到結(jié)散痞消;再將附子“別煮取汁”而發(fā)揮溫經(jīng)固表之功。
5.去滓重煎法 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均屬和解劑,分別用于和中降逆消痞、和胃消中,消痞止利、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后注曰:“……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云“去滓再煎”者,就是使用濃縮法減少藥物的體積,讓患者服藥量不致過多,其目的在于使“三瀉心湯”和陰陽、順升降、調(diào)虛實之功卓著。藥性和合,不偏不烈,更適合于半表半里、升降失司、寒熱錯雜之證。
6.先煎去上沬 仲景在麻黃湯、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葛根黃芩黃連湯、小青龍湯、大青龍湯等方劑中,對麻黃、葛根的使用均注云:“……先煮麻黃、葛根,去上沫,內(nèi)諸藥……”其用意不僅在“去上沫、恐令人心煩”與“緩其性”,還在于增加藥物溶出度,增強方劑的臨床療效。
相關(guān)文章
-
高血脂吃什么好?綠豆海帶湯降血脂高血脂應(yīng)該要多吃一些綠豆和海帶,具有降血脂的作用,盡量吃清淡的食物,有利于降低血脂,紅薯具有降血脂的作用,燕麥片具有降血
-
采用肚臍敷藥可緩解失眠嗎在平時生活中因生活節(jié)奏,并加上工作壓力、勞累等影響,使得我們的身體偶爾會出現(xiàn)短暫時期的失眠、腹脹、女性的痛經(jīng)等等不適,但
-
家中有老人常備哪些中成藥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很多老年人的身體體質(zhì)正在不斷的降低,身體的各種功能正在慢慢的退化,抵抗力也在不斷的下降,這樣就會使身
-
中醫(yī)如何治療精子下降在日常男性對待自身健康,使之都是非常大意和有所忽視的,特別有嗜好頻繁的進行桑拿、熱水浴,殊不知這樣給體內(nèi)精子造成極大
-
發(fā)生牙齦出血后如何利用中藥進行緩解有時刷牙的時候會出現(xiàn)流血,實際這都是牙齦出血所造成的,由于刷牙時沒有掌握很好的方法,繼而出現(xiàn)了大量的牙齒流血現(xiàn)象,如果大
